那位“关系”虽然不便直接干预,但通过某些渠道,向负责此事的纪检部门传递了“要慎重,讲证据,维护稳定大局”的信号,无形中给调查设置了障碍,延缓了进程。
一时间,阴云密布。
陆野和秦念都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调查进度明显放缓,一些原本愿意提供帮助的同志变得犹豫。
“他察觉了,而且在反扑。”陆野神色凝重地对秦念和苏老师说,“他在动用他的全部资源构筑防御,甚至想反过来将我们定义为‘麻烦制造者’。
我们必须更快,一击致命,否则时间拖得越久,变数越大,甚至可能让他滑过去。”
压力骤增。秦念知道,常规手段已经难以奏效,必须兵行险着,打破赵永辉构筑的防御网。
她提出一个极其大胆的“调虎离山”与“打草惊蛇”相结合的计划:不仅要引开赵永辉,还要利用他多疑和依赖“护身符”的心理,逼他主动去确认最核心的证据所在。
几天后,一份关于“审查农科院部分历史项目档案”的正式公函发出,对“NK-73”系列项目的“特别关注”。
同时,陆野的战友在赵永辉老家,以配合历史遗留问题核查再次对其旧宅进行了更细致的走访,并故意在询问中提及“是否有保存不当的旧文件需要归档管理”。
这一系列动作,在赵永辉看来,这是明确的、步步紧逼的进攻信号。 他坚信对方已经锁定了目标,并且正在朝着关键证据合围。
内部施压和污蔑反击似乎效果不佳,他最大的恐惧被点燃——老家那份他藏匿多年、记录了王兰芝原始笔迹的手稿!那是无法辩驳的铁证!
果然,赵永辉做出了秦念预判中的选择:他决定立刻亲自回老家一趟,转移或销毁那份手稿!
就在赵永辉的汽车刚刚离开省城,前往老家的路上,在上级纪检部门那位可靠同志顶住压力、争分夺秒签发的特批搜查令授权下,秦念和陆野带领的行动小组,如同利剑出鞘,精准地进入了赵永辉的省城住宅。
搜查过程紧张得令人窒息。
时间有限,必须在赵永辉抵达老家、发现手稿已被秘密控制(陆野的战友已布控)并通知省城同伙前,找到书房里的笔记本。
根据秦念“推断”出的隐藏位置,搜查人员终于在书房一个精心设计的、带有自毁装置的抽屉夹层里,找到了那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
几乎同时,陆野战友的消息传来:赵永辉在老宅阁楼被当场控制,他意图取走的油布包裹的几页关键手稿残页,已被缴获!
铁证如山!
当赵永辉在老家被控制,并看到那些他以为万无一失的证据时,他脸上的傲慢与侥幸瞬间崩塌,变得面如死灰。他最后的挣扎,反而成了加速他覆灭的催化剂。
案件的审理迅速而严厉。
在无法辩驳的证据链面前,赵永辉对自己当年因嫉妒与贪欲,窃取导师成果、伪造证据、诬告陷害的罪行供认不讳。
他还交代了此次为对抗调查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其省里的“关系”也因此受到牵连和审查。
他被开除公职、开除党籍,其丑闻被内部通报,彻底身败名裂,等待他的还有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