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到那台光刻机前,冰冷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布满岁月痕迹的金属外壳,仿佛在感受它残存的脉搏。
“硬件不够,”秦念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如手术刀般的光芒,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计算来补。”
“计算?”李文军和张海洋同时愣住,连争吵都忘了。周围的年轻技术员们也面面相觑,计算?那不就是打算盘、解方程吗?跟这铁疙瘩机器有什么关系?
“没错,计算。”秦念转身,拿起一支笔,在旁边的白板上快速画了起来,“既然我们无法保证一次曝光就完美对准,为什么不能把一次复杂的图形曝光,分解成多次简单的、精度要求较低的曝光来完成呢?”
她画了一个简单的方块矩阵图案:“比如,这个复杂的互连线路,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横向线条和纵向线条两组相对简单的图形。先用掩模版A,只曝光所有横向的线条。然后,移动硅片,更换掩模版b,再曝光所有纵向的线条。”
“可是……这样两次曝光之间的对准误差怎么办?”李文军立刻抓住了关键问题,眉头紧锁,“误差累积起来,可能比一次曝光还要糟糕!”
“这就是计算的用武之地。”秦念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公式,“我们可以在设计掩模版的时候,就预先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对准误差。通过数学模型,对第二次需要曝光的图形进行‘预畸变’补偿。”
她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解释:“就像我们射击,知道风会往右边吹,那我们瞄准的时候,就故意往左边偏一点。我们的计算方法,就是那个计算‘风偏’并指导我们如何‘提前量’的‘神枪手系统’。”
“当然,实际过程比这复杂得多。”秦念继续道,“我们需要建立精密的对准误差模型,设计复杂图形自动拆分和预畸变补偿的计算程序,甚至在曝光后,还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对采集到的、存在微小瑕疵的电路图形数据进行后期校正,弥补物理制造的不足。”
这个思路,石破天惊!完全跳出了当时主流的光刻技术范式!
用计算和数学的“软”实力,去弥补硬件设备的“硬”伤!
车间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震慑住了。用数学和计算,去对抗精密机械的物理极限?这……这真的可行吗?
李文军最先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他毕竟是搞电路和理论的,对数学不陌生。他仔细咀嚼着秦念的话,眼神逐渐亮了起来:“理论上……如果模型足够精确,计算程序足够强大,或许……真的有可能绕过硬件的限制!但这计算量……”
张海洋则挠着头,他虽然不太懂那些复杂的数学,但他听明白了核心意思——不用死磕机器本身了,换个脑子来解决问题!
他猛地一拍大腿:“俺明白了!就是给这铁疙瘩配个更聪明的‘算盘’!秦工,你说咋干就咋干!需要俺们钳工组做什么?保证把机器稳住,不让它瞎动弹!”
秦念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团队,嘴角微微上扬。
“硬件组,由海洋负责,确保光刻机基础运行稳定,尽可能减少随机误差。”
“计算和程序部分,”她的目光落在李文军和几位对数学敏感的技术员身上,“文军,你牵头,我们一起来攻克。我们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所里那台老掉牙的109丙机,用纸带输入,就算熬通宵,也要把第一个版本的图形拆分和预畸变补偿程序搞出来!”
“是!”李文军感到一股久违的、挑战未知的兴奋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