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 > 第142章 报告风波与“意外”收获

第142章 报告风波与“意外”收获(1 / 2)

论坛第二天,议程进入正式的技术报告环节。

吴思远站在演讲台上,调试着麦克风。

台下座无虚席,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他能看到前排陈志明那带着鼓励和期待的笑容,也能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或好奇、或审视、或不屑的目光。

他的报告题目是《新型功能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若干基础应用展望》。内容是他和秦念、李文军等人反复推敲、严格审核过的,通篇围绕着国际学术界已公开的材料特性、理论模型和发展趋势展开,引用的数据都来自公开期刊,没有涉及任何“星火”正在攻关的核心技术,甚至连“争气芯”、“猫眼”这类项目名称都未曾提及。

报告过程很顺利,吴思远发挥稳定,用流利的英语清晰地阐述了观点。他刻意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将理论成果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挑战与机遇。

提问环节开始。

起初的几个问题还算温和,围绕报告中的一些理论细节展开。

然而,很快,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了起来。

“吴博士,”来自德国的汉斯·穆勒博士拿起了话筒,言辞犀利,“我对您报告中关于‘异质结界面稳定性模型’的部分,有不同看法。”他引用了多篇近期论文,构建复杂推导,试图证明吴思远的模型存在“根本性缺陷”。

“根据我们的最新研究,您所描述的稳定性边界将会大幅度收缩。您的乐观预测,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汉斯博士放下话筒,目光带着挑战。

会场骚动。陈志明在台下,嘴角微勾。

若是几个月前,吴思远可能会陷入纯理论辩驳。但此刻,在“星火”经历了实践锤炼后,他的思维方式已彻底改变。

他平静地听汉斯说完,才拿起话筒:“感谢穆勒博士提出的宝贵意见。您引用的研究成果确实非常前沿。”

他话锋一转:“然而,理论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逻辑自洽,更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指导实践,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工程问题。”

他声音提高,带着在“星火”养成的笃定:“穆勒博士的模型,建立在若干理想假设之上。但在实际的器件制备中,我们面对的是存在缺陷的材料、非理想的工艺环境。过分追求理论的极致完美,有时反而会让我们忽略工程实践中更关键的因素——比如工艺容差、成本控制和系统的鲁棒性。”

他结合在“星火”参与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时的感悟(隐去具体项目),阐述了如何在理论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