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在黑风岭的实战测试报告和详尽的性能数据,被迅速整理成文,提交至研究所。这份报告在所内高层和相关技术领域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波澜。
当这份报告被送到吴思远办公桌上时,他起初是带着审慎甚至些许怀疑的态度打开的。
他承认秦念团队的拼劲和“争气管”的成功,但根深蒂固的认知让他依然对整机系统性能,尤其是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持保留态度。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当他看到关于“特殊红外模式”在“盲谷”绝对黑暗环境下的测试描述——不仅能够清晰成像,且自身无可见光泄露,其有效作用距离和图像质量远超现有任何被动微光技术范畴时,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
报告后附的简略技术原理说明,提到了“非制冷式高效红外响应”与“特定波段微型LEd阵列集成”。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吴思远失态地喃喃自语,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拿着报告的手因为内心的剧烈震荡而微微颤抖。
“这种级别的红外响应灵敏度、这么高的集成度、还有这种独特的波段选择……没有成熟的砷化镓(GaAs)材料外延生长技术、没有配套的微型化制冷和光学系统、没有精密的半导体工艺……他们怎么可能做得出来?!”
他脑海中固有的技术路径图被这突如其来的信息冲击得支离破碎。
这完全违背了他所熟知的固体物理和光电工程原理。
强烈的求知欲和质疑,驱使他几乎是小跑着冲向了秦念的办公室,甚至忘记了敲门。
他直接将那份报告摊开在秦念的办公桌上,手指重重地点在关于“特殊模式”的那一页,语气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急促:“秦工!我想知道,这‘特殊红外模式’,你们究竟是怎么实现的?!报告上的说明太简略了,这背后的技术细节,请你务必告诉我!”
秦念抬起眼,平静地看着眼前这位失去了往日从容的工程师。
她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连珠炮似的提问只是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桌上的资料,语气平和地说:“吴工,有些东西,仅凭口头解释是很难理解的。请跟我来。”
她带着满心疑窦、思绪纷乱的吴思远,离开了主实验楼,穿过几条平时少有人走的内部通道,最终来到了那间位于旧仓库改造的、门口没有任何标识的实验室前——“深瞳”b组的所在地。
当秦念推开那扇略显陈旧的大门时,映入吴思远眼帘的景象,与他熟悉的高精尖实验室截然不同。这里没有琳琅满目的进口设备,没有恒温恒湿的超净环境,空气中甚至隐约飘散着化学试剂和焊锡的混合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