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军眼中一亮,压力变成了动力:“明白,秦工!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讨论携行箱和野战校准问题,秦念同样先让张海洋阐述了困难和初步想法。
当张海洋提到“便携式基准标定器”的构想时,秦念没有打断他天马行空的描述,而是等他讲完,才温和地追问:“海洋,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你估计,要实现最基本的五分钟粗校准,我们面临的最大技术难关是什么?需要所里提供什么支持?”
这个问题把张海洋从激动中拉回了现实,他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说:“主要是快速展开后的结构稳定性和基准精度保持……我们需要精加工车间和测试场的支持。”
“好。”秦念当即拍板,“这个项目由你牵头,成立攻坚小组,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打报告。目标,一个月拿出原型机。有没有信心?”
“有!”张海洋的回答掷地有声。
会议按照这个节奏进行着。对于“蜂鸟”电池续航和算法过载的问题,秦念更多地是倾听各位负责工程师的分析,在关键处引导他们思考更本质的原因——“暴露的是我们系统鲁棒性的不足”,并提出“弹性架构”、“多级响应”等前瞻性概念,但她强调的是:“这个想法还不成熟,需要我们一起研究、验证。我建议成立一个架构研究小组,我们先从理论建模开始,一步步来。”
散会后,众人离开时,脸上虽然带着疲惫,眼神里却充满了被信任、被激发的干劲儿。
陆野走到秦念身边,将一杯新倒的热水推过去。他看着秦念,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你和他们,很像。”他声音低沉。
秦念接过水杯,微微挑眉,投去询问的眼神。
“都像上了膛的子弹。”陆野补充道,“目标明确,静待击发。”
秦念轻轻呼出一口气,看向黑板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方案要点,那是整个团队一个下午的思想碰撞的结晶。
“一个人,成不了子弹。”她语气平静而坚定,“只有融入集体的枪膛,才能精准命中目标。接下来的路,还得靠大家一齐往前走。”
窗外的夕阳将她的身影与黑板上那些代表着问题与希望的字迹融为一体。改进的路径已在集体的智慧中铺开,接下来,将是整个“星火”团队又一次沉默而坚定的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