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所升格后的新鲜劲还没过去,一个风风火火的访客就带着战场的硝烟气,闯入了略显秩序的研究氛围。
来人是军区直属炮兵团参谋长陈大山,个子不高,但精悍结实,皮肤黝黑,说话嗓门洪亮,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急切。他是通过军区装备部的渠道,直接找上门来的,点名要见“搞出争气芯的秦专家”。
“秦工!赵所长!冒昧打扰!”陈参谋长握手很有力,寒暄不过三句,就直接切入主题,眉头拧成了疙瘩,“我是个大老粗,拐弯抹角的话不会说。
咱们炮兵,现在最头疼的就是观测装备!老式的炮队镜,苏式的那套,又笨又重,转移阵地不方便,精度也跟不上!眼睛看不准,炮打得再远也是瞎打!” 他拳头砸在桌上,发出闷响,“上次演习,就因为校正好的观测镜又突然失灵,差了几百米,差点误了大事!这是要流血的!
“进口的?贵得离谱不说,都是人家十几年前的技术,性能不稳定,维护保养还受制于人。关键时刻掉链子,是要流血的!”
“我就想问,咱们能不能也争口气,搞一款咱们自己的、轻便好用又精准的炮队镜?代号我们都想好了,就叫‘鹰眼’!
要求就几点:重量比现在的减轻三分之一,测距精度提高百分之二十,视场要宽!时间……最好能在八个月内拿出可行的样机!”
这个需求非常具体,但也极其苛刻。
光学仪器是精密机械和光学的结合,对材料、加工、装配的要求甚至比集成电路更为严苛。八个月时间,对于从零开始研发一款新型号,几乎是天方夜谭。
陈参谋长留下基本要求和一台作为参考的、磨损严重的进口炮队镜,风风火火地走了。
赵康立刻召集核心人员开会讨论。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难度太大了,”一位负责结构的老工程师摇头,“光学设计是基础,国内能做复杂光学计算的都没几个。还有镜片研磨、镜筒加工,精度要求太高,我们现有的设备根本达不到。”
“时间也太紧,”李文军推了推眼镜,“八个月,连完成一套完整的光学仿真和数据验证都不够。”
“是啊,万一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的东西达不到要求,对我们所刚树立起来的声誉是重大打击。”有人担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