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出现在一个多雨的工作日。持续的监控终于捕捉到“老猫”的再次活动迹象。这次,他不是在进行电子通信,而是试图启用一个传统的“死信箱”——位于研究所附近一个公园的特定树洞。他放置了一个微缩胶卷。这个发现让所有人大为振奋,这说明对方网络可能还有更隐蔽、更不易被电子监控的联络方式。
陆野当机立断,没有立即抓捕“老猫”,而是采取了“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他对死信箱进行了严密的物理监控和远程摄像,等待前来取货的“上线”。同时,秦念建议,在确保不留下明显痕迹的前提下,使用一枚【便携式环境检测贴片】放置在死信箱内部,试图捕捉取件者的生物信息。
漫长的四十八小时等待后,一个戴着帽子口罩、身形普通的中年男子在雨夜中出现了。他动作迅速而老练,取走了胶卷。监控清晰地拍到了他的身影,但面部识别数据库中没有匹配结果。然而,【环境检测贴片】成功记录下了他手指接触胶卷容器时留下的极微量皮屑信息。
通过对皮屑的dNA分析(借助军方特殊渠道),并结合对其行动路线的追踪,这个“上线”的身份被锁定——竟然是市里一家涉外宾馆的电工,名叫张强,有短期出境记录。
顺藤摸瓜,调查组发现张强利用工作之便,与某个外国商务代表团成员存在非正常接触。进一步侦查显示,该代表团的一名“技术顾问”真实身份是境外情报机构的技术专家。
证据链开始清晰起来:“老猫”(内部人员,负责窃取非核心但有关联的信息) -> 张强(中转站,使用传统手段传递) -> 外国代表团成员(接收并初步研判) -> 境外情报机构。
但陆野判断,这张网可能还不止于此。张强作为电工,活动范围广泛,可能还负责其他情报传递或设备维护。他们决定继续监控,力求将网络一网打尽。
机会很快来临。或许是“毒饵”经过初步验证(对方可能进行了一些基础模拟或小规模试验,结果“符合预期”),对方变得大胆起来。情报显示,那个外国代表团即将离境,对方可能想在离开前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情报交接或激活新的潜伏指令。
收网的时刻到了。
在代表团离境前夜,当张强再次与那名“技术顾问”在宾馆一个隐蔽的杂物间接头时,被早已埋伏好的安全人员当场抓获,人赃并获。
几乎同时,“老猫”在研究所内被控制。根据他们的供述和查获的证据,另外三名分别潜伏在通讯保障岗位和行政部门的辅助人员也被迅速控制(后续情报确认共计5人)。
这个苦心经营多年、深度潜伏的间谍网络被连根拔起。
更重要的是,从那名“技术顾问”身上查获的设备中,发现了尚未传出的、关于对“毒饵”技术参数的“高度评价”和请求尽快组织工程化试制的建议。
许久之后,有零星情报辗转传来。对方那个对标项目依据获得的“珍贵资料”投入巨资进行了试制,初期进展“顺利”,但在后续的可靠性测试与模拟应用中接连遭遇重大、无法解释的失败,芯片批量报废,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损失惨重,相关负责人被严厉问责。
得知这一结果后,秦念正在测试台前记录一组真实的“争气芯”性能数据。陆野来到实验室,将一份简报送给她看,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密级摘要。
秦念抬起头,与陆野的目光相遇,两人都没有说话,但一种并肩作战、克敌制胜的默契与快意,在无声的眼波交流中流淌。她低下头,继续记录数据,唇角勾起一丝冷冽而锋利的笑意。
手腕上的龙形印记似乎又温热了一下,仿佛在无声地记录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利。新的能力和工具,已然就位,等待着下一次守护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