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禁要问,州长先生,您在这场禁毒战争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您是人民的守护者,还是……毒枭的合伙人?”
安娜的报道,逻辑严密,引证丰富,虽然对于州长本人的直接指控大多使用了“据信”、“可能”、“引人深思”等谨慎措辞,但将其置于整个腐败网络的核心位置,并提出了尖锐的、无法回避的质问。
她利用了UEIF提供的部分边缘证据,结合自己独立的调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
这篇檄文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全民热议和疯狂转载。
网络沸腾,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讨论着报道中揭露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和那个直指州长的灵魂拷问。
“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谎言里!”
“怪不得禁毒越禁越多,根子早就烂了!”
“州长下台!彻查保护伞!”
民众的愤怒被点燃了。
之前对UEIF整顿警务系统的不解和质疑,瞬间变成了对林锋和UEIF的坚定支持。
人们意识到,林锋不仅仅是在打击毒贩,更是在向孕育毒贩的整个腐败体系开战!
州长办公室的电话再次被打爆,但这一次,是愤怒民众的抗议和质询。
州长的支持率在民意调查中断崖式下跌。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政治盟友,开始悄悄与州长保持距离。
州长本人气得几乎吐血,他在办公室里暴跳如雷,砸碎了所有能砸的东西。
“婊子!那个该死的女记者!还有林锋!他们是一伙的!这是阴谋!是政变!”
他命令控制的媒体全力反击,污蔑安娜收受UEIF的黑钱,进行不实报道,是林锋的“宣传工具”。
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铁一般的部分事实和安娜长期以来建立的公信力面前,这些苍白的反击显得徒劳而可笑。
安娜的这篇檄文,成功地完成了林锋在政治棋盘上的关键一步——将州长及其集团置于全民舆论的审判台上,剥夺了其道德合法性,为后续更直接的行动铺平了道路。
林锋在UEIF总部,看着屏幕上滚动的舆情数据和安娜报道下数以百万计的支持评论,对身边的艾琳说道:
“安娜的笔,有时候比我们的枪更有力量。”
艾琳微笑着点头:
“她点燃了火,现在,压力全在州长那一边了。他必须做出反应,而无论他如何反应,都会露出更多的破绽。”
舆论的锋芒,已化为实质的利剑,悬在了州长的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