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月照寒襟 > 第9章 敢为天下先

第9章 敢为天下先(2 / 2)

“……希文兄之意,夏竦等人所为,与前朝丁谓借‘天书’之名行贪墨之实,如出一辙!皆是假公济私,祸国殃民!”欧阳修目光灼灼地看着崔?,“崔编修,你深研前朝旧档,洞悉其中积弊。值此危难之际,翰林清流,当以史笔为刃,正本清源!你可愿着文一篇,以‘天书封祀’之祸为例,剖析此类‘借名靡费、动摇国本’之害,以正视听,以儆效尤?”

崔?心头剧震!范仲淹竟亲自点名,要他执笔为新政发声!以他刚刚触及的“天书”旧案,直指当下夏竦等人的攻讦!这既是莫大的信任,更是将他彻底推向了风口浪尖!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宋祁的谨慎告诫、叶英台的冰冷警告、夏竦的权势熏天、那份被深藏的危险档案……一旦此文问世,他必将成为夏竦一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欧阳修那殷切的目光,范仲淹那忧国忧民的身影,新政推行中那些触目惊心的阻力与百姓的期盼……更与“天书”旧档中那血淋淋的教训交织在一起!史笔如镜,岂能因畏惧而蒙尘?士人之责,岂能因凶险而退缩?

他想起清风夜谈时欧阳修的教诲,想起自己写下的“莫道书生无胆气,笔锋亦可裂长空”的诗句!胸中一股热血激荡,冲散了所有的犹豫与恐惧!

崔?深吸一口气,目光迎上欧阳修,声音沉稳而坚定:“下官……愿执此笔!以史为鉴,为新政正名,为天下苍生,尽一份绵薄之力!”

“好!”欧阳修猛地一拍桌案,眼中精光爆射,“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你且放手去写!不必顾忌!一切后果,自有老夫与希文兄担待!务求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数日后,汴京朝野震动!

一份署名“翰林院编修崔?”的雄文《论“神道耗国”之祸——以真宗朝“天书封祀”为鉴》,如同平地惊雷,在最新一期的《邸报》(官方政情通报)及数家影响力巨大的民间书坊刻印的“朝报”上同时刊出!

文章开篇,崔?以极其详实的史料数据,重现了“天书封祀”这场闹剧对国家财政造成的灾难性消耗:营建宫观耗银数百万两,征发民夫数十万,赏赐方士、官员、地方“祥瑞”耗费钱粮无数,导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边备松弛!笔锋如刀,字字泣血!

继而,他犀利地剖析了此类“神道耗国”行为的本质:

“……其害非止于靡费钱粮,更在于蛊惑君心,扰乱朝纲!借‘祥瑞’之名,行谄媚之实;假‘盛典’之机,开贪渎之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乎,宵小之徒,竞献符瑞以邀宠;贪墨之辈,巧立名目以中饱!国库之银,尽入私囊;民脂民膏,化为乌有!此非‘耗国’而何?非‘动摇根基’而何?”

文章矛头直指核心:

“……尤可惧者,此类行径,常披‘敬天法祖’、‘祈福禳灾’之华衮,其害隐蔽而深远!今有识之士,倡新政以富国强兵,省冗费以养民力,此乃固本培元之正道!然竟有宵小,污新政为‘聚敛’,斥良策为‘动摇国本’,其心可诛!其行径,与前朝借‘神道’之名行蠹国之实者,何其相似!前车之覆,殷鉴不远!若任此等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之论蔓延,则新政危矣!社稷危矣!”

文章最后,崔?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吁:

“……为政之道,贵在崇实黜虚,节用爱民!当以史为镜,明辨忠奸!凡借美名行蠹国之举者,当口诛笔伐,绳之以法!凡锐意革新、富国强兵者,当鼎力支持,共克时艰!如此,方能固国家之本,杜蠹虫之隙,开万世之太平!”

此文一出,石破天惊!

其史料之详实,剖析之深刻,言辞之犀利,气势之磅礴,远超寻常奏疏!尤其将“天书”之祸与当下对新政的污蔑类比,直指夏竦等人是“借美名行蠹国之举”的“宵小”,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投入一把烈火!

支持新政者,拍案叫绝! 欧阳修、石介等人击节赞叹,称此文“字字珠玑,直指要害”,“为新政正名之黄钟大吕”!范仲淹阅后,沉默良久,只对欧阳修道:“此子……有胆有识!国之栋梁也!”

反对新政者,尤其是夏竦一党,则暴跳如雷! 夏竦在府中摔碎了心爱的茶盏,怒斥崔?“狂妄小儿,不知死活!”,“指桑骂槐,污蔑重臣!”,“定是受范仲淹、欧阳修指使!” 他立刻指使党羽,上疏弹劾崔?“妄议朝政,诽谤先帝(真宗),影射大臣(夏竦),居心叵测,罪不容诛!” 要求严惩!

皇城司探事司。

叶英台看着手中那份刊有崔?文章的邸报,冰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她指尖划过“天书封祀”、“贪渎之门”、“蠹虫之隙”等字眼,又想起那日崔?在典籍库中整理档案时专注而凝重的侧影。她低声自语:“崔皓月……你这是在……引火烧身!” 随即,她将邸报置于案头,提笔在一份密报上快速写下几行字:“……崔?刊文,直指夏相。夏府震动,恐有异动。翰林院旧档,需加紧追查……”

护龙河畔小院。

夜色深沉。崔?独立院中,仰望星空。晚风带着凉意,吹动他单薄的衣袍。他知道,从文章刊出的那一刻起,他已再无退路。夏竦的怒火,皇城司的阴影,朝堂的漩涡,都将如影随形。

然而,他心中却异常平静。那份因触及“天书”秘密而产生的恐惧,已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取代——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是欧阳修“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更是他自己笔下那“笔锋亦可裂长空”的誓言!

他摊开手掌,掌心仿佛还残留着笔墨的温度。这双手,曾为生计卖字,曾为抄书谋生,如今,却握住了足以搅动朝堂风云的史笔!

“夏子乔……”崔?低声念出这个名字,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一片沉静的决然,“范公……欧阳公……学生……已入局了!”

夜空中,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短暂而璀璨,照亮了他清俊而坚毅的脸庞。这汴京的风雷,已然将他卷入其中,而他,这位年轻的翰林探花,正以笔为戈,无畏地迎向那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