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逆命菩提 > 第225章 年后的我

第225章 年后的我(2 / 2)

女娲1型:实现了对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稳定囚禁和初步逻辑门操作,是真正意义上可编程、可扩展的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标志着人类算力正式迈入“量子时代”的门槛。

它主要用于破解最复杂的数学难题、模拟小分子量子动力学,并为后续型号奠定了坚实的误差校正模型。

女娲2型:将稳定运行的量子比特数量提升至数千个级别,并引入了基于“伏羲”AI框架的动态纠错算法,使得量子计算的“相干时间”得以大幅延长,能够执行更为漫长和复杂的量子算法。

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骨干节点、大型科研机构的复杂系统模拟(如气候模型、聚变等离子体行为)、以及仁泽生物科技的部分基因折叠和蛋白质动力学计算,都已依赖于女娲2型的强大算力。

女娲3型(当前最新):这是真正走向实用化和部分商业化的一代。

通过引入多维离子阱结构与可重构的光学耦合网络,它在维持数千量子比特规模的同时,将保真度和连接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其算力已经能够实时优化全球能源网格(包括聚变电站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深度驱动“伏羲”等高级AI的训练、并协助“星火大道”修行者进行自身能量回路与天地之力感应的超复杂模拟。

张睿所在研究所的探测器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验证,也离不开所内那台搭载了女娲3型芯片的“周天”计算中心的支持。

然而,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歇。

尽管女娲系列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特定领域,尤其是对极低延迟、极高带宽需求迫切的场景,如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内部互联、下一代消费级设备的核心处理单元,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全息通信”等,传统的电子流动(即便在量子层面)仍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

因此,科研界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光通信与光芯片。

利用光子代替电子作为信息载体,理论上可以获得近乎光速的传输速度、极高的带宽以及更低的能耗。

目前,基于“盘古”系列衍生出的光子集成电路 技术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能够在芯片上实现光信号的产生、调制、路由和探测,为纯光计算铺路。

特别是在量子通信领域,光子本身就是量子信息传递的理想媒介。

但前路依然漫长。

光芯片面临的主要技术不足在于:大规模光子量子比特的精确制备与操控仍比电子量子比特更为困难;光逻辑门的微型化与集成度尚未达到实用化要求;以及最关键的是,缺乏一种如同晶体管之于电子计算机那样、能够实现通用光计算的基础光开关元件。

目前的光计算更多专注于特定计算任务(如傅里叶变换、矩阵运算)的加速,而非通用计算。

可以说,当前是“电子量子计算”与“光子通信\/专用光计算”并行发展的时代。

“女娲”执掌着量子算力的权柄,而“光”则照亮了未来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另一个可能方向,两者终将在某个未来节点交汇,孕育出更强大的信息处理技术。

而这,也正是张睿和他无数同行们,在修行之余,为之奋斗的科技前沿。

结束通话,张睿快速吃完早餐,将碗碟放入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厨房系统。他环顾着这个家。房子依旧是父亲在2024年下半年完成翻修后的样子,充满了那个时期过渡的色彩和质感。

他记得很清楚,正是从2024下半年开始,国内依托聚变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推出了各类性能突破性的新型建筑材料。

有针对大型基建的超级混凝土和合金,也有面向民用的、主打低成本、易施工的堆砌、叠加型建材。

官方主导下,采用这种标准化、模块化材料的个人住房建筑群,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以极低的信用点价格向民众普及,彻底解决了“住”的基本需求。

而市面上其他的商业场所,则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了不同的特色材料。他透过窗户望出去,街角那家他常去的面馆,外墙使用的是易于清洁、耐油污的特殊涂层;不远处一家设计工作室,则采用了可调节透光度的智能玻璃幕墙……

个性化与功能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套老房子,虽然没用上最新型的智能材料,但当年父亲选用的建材至今看来依旧坚固耐用,布局合理,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他昨天特意向研究所请了假,从京都飞回蓉城,是为了参加中午高中室友的婚礼。

换上一身得体的休闲正装,感受着体内充盈的愿力和蓬勃的气血,张睿深吸一口气,推开家门。

门外,是蓉城秋日明媚的阳光,以及一个在科技与修行共同滋养下,平静而充满希望的新纪元早晨。

街道上,磁悬浮车辆悄无声息地滑过,行人步履从容,偶尔能看到有人在进行晨练,动作间隐隐带着锻体法的痕迹。

这一切,对他而言,是习以为常的日常,却是八年前那个夏天,他和父亲都难以想象的未来图景。

他笑了笑,汇入这平静的人流,向着老友的幸福时刻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