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果然是天纵奇才,在此等恶劣环境下竟能走到这一步,并毅然决然选择远行。这份决断与勇气,令人钦佩。
他循着陈抟遗留的那一丝极淡的、几乎消散于天地间的气息,离开了云台观,向着附近更为幽邃的少华山行去。于一处人迹罕至、云雾缭绕的绝壁之上,他以愿力感知,发现了一道极其隐蔽的禁制。
挥手间,风之力涌动,禁制如同水波般荡漾开来,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步入其中,是一间简陋却干净的石室。
室内仅有一石床、一石桌。石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卷以特殊兽皮或灵木制成的经卷,虽历经漫长岁月,依旧保存完好。
万衍拿起经卷,逐一翻阅。
其中主要有两部。一部是《无极图说》,阐述其“顺以生人,逆以成仙”的修炼理论,以及核心功法《蛰龙睡功》,此功确能于沉睡中龟息炼神,缓慢积累力量,但正如其所言,进度极其缓慢,且对资质要求极高至极。
另一部是《指玄篇》,更多是对于天道、易理、心性的哲学思辨,智慧深邃,却于实际修行助力有限。
经卷末尾,陈抟再次留言,简述了自身状况,表明离去之志,并言道:“此间所留,不过残烬,恐误后人。然天道五十,大衍四九,人遁其一。万望后来者,能觅得那‘遁去之一’,开创此界新天。”
万衍静立石室之中,指尖拂过陈抟留下的《无极图说》与《指玄篇》。兽皮触感冰凉,灵木纹理间似乎还残留着那位睡仙悠长梦境的一丝余韵。他眸中星海微澜,愿力心念如丝如缕,探入经卷深处,瞬息间便已洞悉其全部精义。
“顺凡逆仙,蛰龙眠梦……好一个‘逆’字,好一个‘蛰’字。”万衍轻声低语,似赞叹,又似惋惜。“陈抟老祖,果然是天纵之才,竟能在这灵气枯竭如沙漠的末法时代,硬生生凭借绝顶天赋与这另辟蹊径的睡功,窥得一丝超凡真意,甚至强至破界远行。这份才情毅力,堪称惊世骇俗。”
然而,他随即缓缓摇头。“可惜,此法终究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犹如在即将干涸的井底,竭力挖掘最后一丝湿气。《蛰龙睡功》虽妙,却需以漫长岁月沉睡为代价,延缓生机,积攒那微薄几近于无的灵机,非大毅力、大机缘、且天生神魂异禀者不可为。即便成就,前路亦近乎断绝,孤独前行,难以为继,更无法普惠众生。其道,精微却狭隘,是高悬于绝顶的孤峰,令人仰望,却无人可随。”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石壁,看到了如今大宋境内那虽初生却已遍地开花的愿力之光,看到了五岳之上那些凭借心性砥砺而不断成长的平凡学子与士卒。
“我所行的愿力之道,看似借了外物(众生愿力与业力),实则仍是向内求心,明心见性不过是基础。但它更重‘承负’与‘践行’。非是独善其身的‘逆’,而是与众生的‘共’。承载众生之愿,净化世间业力,于万丈红尘中修行,在济世利他中精进。此路或许初期进境不如睡功沉睡那般‘取巧’,却根基扎实,前景广阔,更能反哺天地众生,形成良性循环。这,或许是陈抟老祖所寻觅的‘遁去之一’,是此界天道在绝境中悄然孕育的另一条生路。”
万衍将经卷轻轻放回原处,如同放下一个时代的遗憾与叹息。“前辈遗泽,智慧高远,令人敬仰。然时代已变,新路已开。您的道,是旧时代的绝响;而我的路,或许是新时代的序章。各有其缘法,各有其使命。”
万衍心中了然,陈抟的路,于此界确实已断。他留下的,更多是一种思想的火花和一份无奈的告别。
而自己所带来的“愿力”与“业力”体系,或许正是陈抟所期盼的那“遁去之一”的某种体现?
他将经卷原样放回,加固了洞口禁制,转身离去。这位先贤的足迹与遗憾,更让他坚定了在此界推行新法的决心。北宋的变革,只是开始。更遥远的未来,还在星空之外。
他转身,一步踏出石室,身影融入山间云雾之中。陈抟的经卷依旧静卧石台,它们是一个伟大先行者留下的孤独足迹,而万衍,正带领着整个时代,走向另一条更为宽阔的星河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