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立国的核心思想就是防止武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皇权。
将全国精锐部队集中于首都汴京,导致边境防御空虚。
极度抬高文官地位,刻意打压、猜忌武将。这严重挫伤了武将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使得“好男不当兵”成为社会共识。
2. “守内虚外”的战略短视
将最好的资源、最精锐的部队都用于对内控制,而不是对外防御。当金兵南下时,我方庞大的军队体系完全无法有效组织起来进行野战和救援,因为它本就不是为大规模对外战争设计的。”
范仲淹虽以文臣闻名,却堪称“文帅”典范,军事才能突出,因此也十分了解。
“解决军队问题,应从“冗滥虚弱”到“精兵强将”
要在不动摇“强干弱枝”根本国策的前提下,通过“提质增效”和“结构性调整”来重建战斗力。
1. 逐步废除“更戍法”,推行“将兵法”。
选拔有实战经验和威望的将领,赋予其长期指挥固定地区、固定部队的权力(如韩琦),实现“兵知将,将知兵”。初期可在西北边境对西夏前线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
可以极大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指挥效率。同时,将领的任期和调防仍由中央枢密院控制,可防止其形成割据势力。
2. 裁汰“冗兵”,推行“精兵”政策
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将钱用在刀刃上,打造一支数量更少但战斗力更强的职业军队。
3. 改革指挥体系,赋予前线“部分机断之权”
皇帝和枢密院可制定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但必须授予前线主帅临机决断、随机应变的权力,废除必须按“阵图”作战的僵化模式。同时,改革监军制度,明确文官监军的职责是监督后勤、纪律,而非干涉军事指挥。
这样可释放将领的军事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
4. 大力发展“不对称优势”
我们应当承认骑兵弱势,转而大力发展强弩技术(神臂弓)、步卒重甲、城池防御体系和水军。通过技术和工程优势,抵消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
如此扬长避短,在野战中建立坚固的“移动堡垒”,在防御中让城池坚不可摧,”狄青言。
范仲淹接着说,“解决朝廷问题,应从因循苟且到励精图治。
核心思路:缓和党争,提高效率,打击兼并,开源节流,为核心军事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财政支持。
1. 压制党争,确立“国是”(国家基本方针)
强调“和而不同”,要求各方将国家利益置于派系利益之上。一切以为国为民为首要,只要坚持炼心,大方向不变即可。确立以“强兵、富民”为核心的“国是”,设立内阁,保持政策连续性,不因宰相更换而剧烈摇摆。
如此结束内耗,凝聚共识,为改革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2. 改革“恩荫制”,打击“冗官”
大幅缩减恩荫的范围和级别,提高恩荫入仕者的考核标准。改革科举制度,增加“明法”(律法)、“理财”等实用科目的比重,选拔更多具有实干能力的人才。
可以遏制官僚队伍无限膨胀的趋势,提高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 试行“方田均税法”
重新清丈全国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按实际土地数量和等级征收赋税。
此举能沉重打击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迫使他们缴纳本该承担的赋税,极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减轻自耕农的负担,缓解社会矛盾。
4. 发展经济,开源节流
进一步鼓励工商业发展,完善榷场(边境贸易市场) 管理,从对辽、西夏的贸易中获取利润。同时,大力削减皇室和朝廷不必要的祭祀、赏赐、工程等开支(“冗费”)。
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开辟新的财源,为军事改革提供资金保障。”
“好!很好!”
“朕可以全权授予你们,”赵祯言,“唯一要求,朕要看到一个崭新的大宋!”
“末将明白!”
“微臣领旨!”
狄青、范仲淹跪下,重重应诺,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陛下这是要将军队和官员的选拔,都与那五岳炼心圣地彻底绑定,从根源上确保队伍的纯净与高效。
范仲淹在一旁静静听着,眼中亦流露出赞赏与凝重。陛下此举,魄力极大,若能成功,大宋痼疾可除大半。但他也深知,这其中阻力必然惊人,需要他这位主持文政的改革者,与狄青这位掌控军旅的悍将,紧密配合,方能成功。
赵祯看着殿下这一文一武,沉声道:“范卿,狄卿,尔等一主内政,一主强军,皆乃朕之倚仗。望尔等精诚合作,勿负朕望,勿负天下万民之望!”
“臣(末将)遵旨!”范仲淹与狄青齐声应道,目光在空中交汇,虽初次见面,却已隐隐生出一种同为革新奔走的默契。
秋阳透过雕花窗棂,将三人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光洁的金砖地上。一场席卷大宋全境的深刻变革,随着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到位,正式进入了高速推进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