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石军,100人):同样环境险恶。测量了太阳系最强烈的风暴系统,并采集了大气中富含氢、氦、甲烷的深蓝色冰晶,其内部压力结晶形态独特。
冥王星(龙四、张林,60人):在这颗遥远的矮行星上,小队除了常规的资源勘探(发现大量氮冰、甲烷冰、一氧化碳冰混合物),重点复查了之前发现的古人中转站遗迹。
他们报告,在遗迹外围区域,发现了新的异常:一些建筑残骸上有被某种极度“寂灭”、充满终结意境的业力侵蚀过的痕迹,与之前在金星感受到的虚空业力类似,但似乎更…‘新鲜’一些?还有极其微弱的能量残留,无法解析,却让人本能地感到不安。 这份报告被标记为最高优先级,立刻传回了地球。
九支小队,九份沉甸甸的收获。它们不仅是物质资源的宝库,更是人类认识太阳系、理解宇宙奥秘的关键拼图。
地球,秦岭超维实验室 & 全球联合材料研究中心 - 2026年12月中旬至2027年1月
随着各行星勘探小队采集的样本和数据陆续送回,全球材料科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
在GGA框架下,由神州主导,汇集了全球最顶尖的材料学家、物理学家、能量学家,成立了数个专项攻关组,基于空间阵法的解析成果和源源不断的外星样本,开始了疯狂的仿制与研究。
实验室里,各种奇特的材料被置于极端环境下进行测试:
月球的高纯硅晶簇被尝试用于构建能量导流回路;
金星的超高压硫碳化合物晶片被研磨成粉,试图复刻阵法节点所需的超导特性;
水星的太阳风玻璃被聚焦能量轰击,观察其能量储存与释放模式;
甚至冥王星那被寂灭业力侵蚀过的残骸样本,也被小心地隔离研究,试图理解那种可怕的侵蚀力量的本质,并寻找抵抗甚至利用它的可能性。
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那些来自外星的材料,其形成环境无一不是极端中的极端,想要在地球或近地轨道实验室里复现,需要耗费惊人的能量和极其精巧的工艺控制。
“不行!第377次合成试验失败!结构稳定性在注入愿力的瞬间就崩溃了!”
“木卫二的有机冰样本在模拟其深海高压环境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异,能量传导率暴跌…”
“尝试用火星粘土合成阵法基板…强度够,但能量共鸣性太差,无法承载空间定位所需的精密波动。”
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加深了研究者们对那古老空间阵法的理解。
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能量装置,更是一种对宇宙空间本身规则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看这里!”一位欧罗巴的科学家激动地指着能量模拟图,“当‘伪灵气’能量以特定频率穿过这个仿制节点时,它并没有直接打开通道,而是…而是像在紧绷的空间结构上‘敲击’出了一个极微小的‘谐振点’!虽然无法维持,但这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空间穿越的本质,或许不是‘撕裂’,而是‘共鸣’与‘折叠’!”
这个发现让所有研究者振奋。他们对空间理论的理解骤然提升了一个层次。
虽然依旧无法制造出稳定的星门,但他们已经能从理论上更清晰地描述空间跳跃的过程,甚至开始设计基于此理论的、更高效的长距离航行算法(虽然目前还没有引擎能实现)。
然而,最大的瓶颈依然如故——材料。
他们能够仿制出阵法的结构,甚至能用替代材料勉强实现极其短暂(不足毫秒)的、极不稳定的空间谐振现象,但无法维持。
关键节点的核心材料,其独特的原子排列和能量亲和性,是地球乃至目前发现的太阳系任何材料都无法完美替代的。
仿制出的,最多只能算是半成品,或者说是证明了理论可行的“概念机”,离实用化还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我们就像一群试图用木头和石头造出芯片的原始人。”
钱瀚林院士对万一乐汇报时,无奈地苦笑,“我们理解了图纸,甚至理解了部分原理,但我们没有硅,没有光刻机。我们现在做的,只是证明了‘电流’的存在,并且用矿石和铜线勉强让灯泡闪了一下而已。”
万一乐沉默地看着实验室中央那个不断尝试激发、又不断在炫目的能量闪光中崩溃的仿制星门模型,以及旁边全息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失败报告和理论推演。
“差距在材料,根源在能量和环境。”他缓缓开口,“继续研究,不要停止。同时,加大对各行星极端环境区域的勘探力度,重点关注那些能量异常富集或结构奇特的区域,我也会去一些地方看看。”
他知道,解开这空间之谜的钥匙,或许就藏在太阳系乃至更远方那些人类尚未触及的极端角落。而在此之前,人类所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不断尝试,用智慧和毅力,一点点缩短这跨越了不知多少万年的技术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