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逆命菩提 > 第63章 微光中的父子

第63章 微光中的父子(1 / 2)

2023年10月1日,晚,京城北郊,筒子楼出租屋。

狭小的客厅兼餐厅里,弥漫着廉价香烟和晚饭残留的油烟味。一台老旧的显像管电视刚刚结束新闻联播,屏幕闪烁着雪花点。昏黄的灯光下,43岁的张建国像一尊风化的石雕,佝偻着背坐在塑料小凳上,布满老茧和裂口的大手,死死捏着一张刚从老旧智能手机上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纸。那是政务平台推送的“个人住房按揭债务注销确认通知单”。

通知单上,那个曾经像山一样压了他十几年、让他起早贪黑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债务数字,赫然变成了一个鲜红的、刺目的——“零”。

屋子里一片死寂。

只有窗外远处传来的车流声,和楼上邻居隐约的电视声。儿子张睿,一个20岁、身材瘦高、戴着黑框眼镜的华清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安静地坐在对面的折叠床上。

他刚刚也在看新闻,此刻正低头快速地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操作着,屏幕上赫然是“澄心”App的下载进度条。

啪嗒。

一滴浑浊的液体,砸在通知单上那个“零”字上,迅速浸开一小片深色的湿痕。紧接着,第二滴,第三滴……

张建国死死低着头,花白的头发茬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宽阔的肩膀开始无法抑制地、无声地耸动起来。

这个在工地上扛过最重的钢筋、被包工头指着鼻子骂也闷头不吭声的汉子,此刻却像被抽掉了全身的骨头,压抑了十几年的辛酸、委屈、重压下的窒息感,如同决堤的洪水,冲垮了他用沉默筑起的堤坝。惨白(生存压力)与浊黄(对未来的茫然)业力,如同浑浊的雾气笼罩着他,但随着眼泪的流淌,一丝淡金色的解脱微光,艰难地刺破了这层阴霾。

张睿下载完App,没有立刻去看。他默默起身,走到厨房,倒了杯温水,轻轻放在父亲面前的小桌上。他没有说话,只是坐在父亲身边,手掌轻轻按在那因常年劳作而微微颤抖、布满厚茧的宽厚肩膀上。

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旧汗衫传递过去。过了许久,张建国才猛地抬起胳膊,用粗糙的袖子狠狠抹了一把脸,通红的眼睛里还带着水光,却已经竭力平复下来。

他拿起那张被泪水打湿的纸,又看了一眼那个“零”,然后,用尽全身力气,一点一点地,将它撕成了碎片。碎纸片飘落在脚边的垃圾桶里,像是一段沉重历史的残骸。

“…睿儿,”张建国的声音嘶哑得厉害,“那…那个炼心的…下了?”

“嗯,下了。叫‘愿力九炼法’。”张睿点点头,把手机屏幕转向父亲,“爸,咱…试试?”

张建国看着屏幕上那些古朴的字样和引导图,眼神有些茫然,但儿子眼中那清澈的、带着一丝期冀的光芒,让他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好…好…试试。”

2023年11月2日,上午,筒子楼出租屋。

寒意已经很明显了。张建国坐在窗边那张吱呀作响的旧椅子上,望着楼下灰扑扑的院子。他身上的深蓝色工装洗得发白,沾着洗不掉的油漆点。就在昨天,他干了快十年的那个工地,正式宣布无限期停工。

包工头老赵拍着他的肩膀,唉声叹气:“建国啊,不是哥不留你…你看现在,都用机器人搬砖、抹灰了…又快又好,还不用管饭…上面的项目,都改用信用点结算,买新设备了…你…唉,拿着这点补偿,先回家吧…”

失业了。

像他这样只会卖力气、没什么技术的老工人,在新铺开的自动化浪潮里,成了第一批被拍在沙滩上的鱼。手里那张薄薄的补偿金兑换单,上面的信用点数字,只够父子俩紧巴巴地生活两三个月。

恐慌(惨白)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房贷清零带来的短暂轻松。墨绿的偏执(对自身无用的痛苦)和浊黄的愚昧(对新世界的恐惧)业力重新缠绕上来,比之前更加沉重。

“爸。”张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今天没课,特意留在家里。他走到父亲身边,摊开手掌。掌心躺着一枚黄豆大小、温润晶莹、散发着柔和纯净光晕的白色晶体。正是他三天前突破一炼时凝聚出的第一枚白晶。

“这个,”张睿把白晶轻轻放在父亲粗糙宽厚的手掌里,“您拿着。按官网说的,能温养心神,帮助静心。您试试看,静坐的时候握着它。”

白晶入手微凉,但那凉意却奇异地带给人一种安宁感。张建国下意识地握紧了这枚小小的晶体,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儿子掌心残留的温度和白晶本身的纯净气息,像一股清流,暂时压下了他心中翻腾的恐慌与绝望。惨白的业力被稍稍驱散了一些,露出底下那属于父亲的、坚韧的底色。

“你…你自己不用?”张建国抬头,看着儿子明显清瘦了些却眼神清亮的脸庞。

“我每天冥想时间短,感觉还好。您刚失业,心绪不稳,它应该对您更有用。”张睿笑了笑,

“而且,官网不是说了吗?1白晶能换100信用点呢!真缺钱了,咱把它卖了,够咱爷俩吃好几个月了!”他故意用轻松的语气说道。

张建国没说话,只是更紧地握住了那枚白晶,感受着那微凉却坚定的触感。儿子突破一炼的消息,是这灰暗日子里唯一的亮光。

他浑浊的目光看向窗外,楼下的空地上,几个放了学的孩子正在追逐嬉闹,无忧无虑的笑声隐约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属于守护的淡金色愿力,如同风中残烛,在他紧握白晶的掌心艰难地亮起,对抗着周围的惨白与浊黄。

2023年11月3日,中午,华清大学学生食堂。

巨大的食堂人声鼎沸,充满了年轻学子的活力与嘈杂。但与以往不同,空气中弥漫着的不再是单一的饭菜香,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难以形容的、属于“丰裕”人造肉烹饪后的特殊气味。

张睿端着餐盘,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他的盘子里很简单:一个夹着煎人造肉饼和生菜的全麦汉堡,一碟清炒绿洲蔬菜,一碗免费的汤。餐盘角落的电子计价器清晰地显示着:0.02信用点。

他咬了一口汉堡。人造肉饼煎得微焦,口感紧实,带着类似蘑菇和谷物的混合香气,配上新鲜的蔬菜和全麦面包,味道竟出乎意料地不错,远非想象中的“塑料”口感。当然,和记忆里母亲做的红烧肉无法相比,但它足够便宜、营养均衡、能填饱肚子。这就是新纪元的基础保障。

邻桌几个物理系的同学正激烈地争论着,声音盖过了食堂的嘈杂。

“…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的自旋动量锁定是核心!但外场共振涡旋诱导自组装的精度要达到原子级,量子隧穿效应引起的漏电流怎么解决?‘伏羲’模拟的阈值可靠吗?”一个头发乱糟糟的男生挥舞着筷子,唾沫横飞。

“材料!关键是新型异质结界面的材料设计!”另一个戴着厚眼镜的女生推了推镜框,“bi2te3\/Sb2te3体系的迁移率是够了,但带隙和稳定性…我觉得‘太初’团队放出的论文里,那个梯度掺杂的设想有点意思…”

“芯片架构才是根本性革命!自生长结构天然适合三维堆叠,传统冯·诺依曼瓶颈可能被彻底绕过!”又一个声音加入战团。

张睿安静地听着,一边吃着汉堡。这些曾经只存在于顶级期刊和实验室里的名词——“拓扑绝缘体”、“量子隧穿”、“三维异质结”、“冯·诺依曼瓶颈”——如今成了同学们餐桌上热议的话题。

新技术的冲击,对这群站在知识前沿的年轻人来说,不是恐慌,而是令人兴奋的挑战与机遇。他们身上散发着淡蓝色的理性探索光辉和银白色的创新锐气,与食堂外那个因自动化而失业的父亲的世界,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但张睿知道,正是这些前沿的突破,在推动着那个自动化网络的扩张,也改变着无数像父亲这样的普通人的命运。他握了握口袋里的学生证和那张绑定了少量信用点的卡片,感受着新旧世界的碰撞。

2023年11月3日,深夜,华清大学男生宿舍。

宿舍早已熄灯。

黑暗中,只有窗外路灯微弱的光透进来,勾勒出高低床模糊的轮廓。室友们轻微的鼾声此起彼伏。

张睿躺在狭窄的上铺,却没有丝毫睡意。他没有像父亲那样握着白晶,只是闭着眼睛,尝试着按照“愿力九炼法”的口诀引导心神。

白天课堂上的知识碎片——薛定谔方程的概率云、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电子诡异的自旋——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盘旋、碰撞。他试图集中精神观想那片口诀描述的心海,但思维的野马总是不由自主地奔向那些精妙的物理公式和未解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