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下午2:38 南京南站
高铁缓缓停稳,车门开启的瞬间,一股不同于重庆湿热、带着几分江南水汽的温润空气涌入车厢。星儿好奇地趴在窗边,望着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哥哥,南京的太阳没有重庆的烫呢!”
万一乐笑了笑,牵着她的小手下车。相较于山城重庆的立体魔幻和空气中那份挥之不去的燥热业力,六月的南京显得更为开阔平和。
但在他的愿力视野中,这座古都上空同样交织着复杂的色彩——历史的厚重沉淀下,现代都市的焦虑、高校圈的竞争压力、以及寻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业力光谱,虽不如重庆那般暗沉粘稠,却也谈不上轻松。而这波动之下,却在地底沉淀着血液凝固般紫黑的红,让他不敢久视,因果太重!
他们乘坐出租车前往预订的酒店。路上,万一乐用手机再次确认了下午的行程。他通过“仁泽生命科技”的名义(公司改了名字),提前联系了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卫民教授——该校“细胞培养肉”项目的核心负责人。
邮件和电话沟通都颇为顺畅,对方对投资意向表现出审慎但积极的欢迎态度,约定下午三点在学校的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大楼见面。
“星儿,下午哥哥要去一个大学,见几位很厉害的科学家叔叔阿姨。” 万一乐一边帮星儿整理背包,一边说,
“那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和精密的仪器,可能有点枯燥。我请一位大姐姐带你逛逛校园,看看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好不好?”
“好呀!” 星儿对“大姐姐”和“小动物”更感兴趣,欢快地点头。
下午2:57,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大楼。
实验大楼通体银灰色,透着现代科技的冷峻。一楼大厅宽敞明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和培养基混合的独特气味。
李卫民教授已在门口等候,他看起来五十岁上下,身材清瘦,戴着银边眼镜,穿着整洁的白大褂,眼神锐利而专注,身上散发着典型的学者气质——
在万一乐的视野里,李教授周身缠绕的业力是淡青色的,代表着一丝不苟的严谨和长期攻关未果的些微焦虑,但核心是纯净的白色愿力,那是纯粹的科研追求。
他身边还站着一位女生,二十多岁、扎着马尾辫、笑容阳光的年轻女孩。
“万总,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李卫民热情地迎上来握手,随即看向星儿,“这位就是电话里提到的小朋友吧?真可爱!这是我们课题组的博士生小周,周雨晴。下午就让她带星儿在校园里走走,我们农大风景还是不错的,对面还有个小生态园。”
周雨晴蹲下身,笑容亲切地对星儿伸出手:“你好呀星儿,我叫雨晴姐姐。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大花圃好不好?里面有很多漂亮的蝴蝶哦!” 在万一乐的眼中,这位年轻的女博士身上业力非常干净,只有几缕淡粉色的、属于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偶尔的迷茫,更多的是蓬勃的生气和纯粹的善意。
他放心地点点头。
“谢谢雨晴姐姐!” 星儿开心地牵住了周雨晴的手,很快就被带走了。
李卫民引着万一乐进入大楼内部,穿过需要门禁卡的安全门,进入了核心实验区。走廊两侧是透明的玻璃隔间,里面摆放着各种精密的仪器:高速离心机、pcR仪、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以及最重要的——几台体积庞大、连接着复杂管线的生物反应器。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在里面安静而专注地忙碌着。
“这里就是我们‘细胞农业与未来食品’团队的主战场了。” 李卫民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也有一丝沉重。他推开一扇挂着“细胞培养肉项目组”牌子的实验室大门。
实验室内部更加繁忙,中央区域是几个大型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和生物安全柜。几名研究人员正在安全柜内进行无菌操作,小心地从培养皿中汲取细胞悬液。
李卫民介绍道:“这位是张明副教授,负责细胞系筛选和优化;这位是王莉博士,我们的培养基专家;这位是陈浩工程师,生物反应器系统的主要搭建者。” 被点到名的人都抬起头,对万一乐点头致意。
万一乐快速扫过,张明身上有深绿色的执着业力,王莉则是淡金色的、对细节极致追求的业力,陈浩则缠绕着灰蓝色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坚韧。核心团队的业力底色都偏向正面,虽有压力,但目标清晰。
李卫民开始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
1. 起点与核心:“我们的核心思路是从动物(目前主要是猪和鸡,未来目标是牛)身上无害地获取一小块肌肉组织,从中分离出具有强大增殖能力的‘卫星细胞’(肌肉干细胞)。这些细胞就是我们的‘种子’。”
2. 增殖与分化:“种子细胞在富含营养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内大规模增殖。当细胞数量达到要求后,我们需要改变培养环境,诱导它们分化、融合,形成真正的肌纤维,也就是‘肉’的组织结构。这一步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关系到肉的纹理和口感。”
3. 支架与形态:“为了形成类似牛排、鸡块的三维结构,我们正在试验可食用的生物支架材料(如大豆蛋白、海藻酸钠等),让细胞能在上面生长、附着、成型。”
4. 现状(数据):
细胞增殖率:目前最优条件下,猪肌肉干细胞在15天内可扩增10^7倍(一千万倍)。
分化效率:诱导分化后,能形成较完整肌管(肌肉纤维雏形)的细胞比例在40%-60%之间波动,不够稳定。
产量:目前最大规模的5升生物反应器单次运行(约4周周期),最终可获得约150克左右的湿重组肌肉组织。
成本:折算下来,每克培养肉的成本高达200元人民币以上。
李卫民苦笑着强调:“这成本是实验室小规模生产的,如果放大,某些环节成本会下降,但核心的培养基成本占比太大。”
品质:初步感官评价(项目组内部小范围盲测)显示,培养肉在嫩度上接近甚至优于部分传统肉,但在风味(肉香)、多汁性上差距明显,口感也偏单一(主要是纯瘦肉,缺乏脂肪纹理)。
5. 目标(数据化):
短期(3年内):将分化效率稳定提升至80%以上;将5升反应器单次产量提升至500克;将成本降至100元\/克以下;初步解决风味缺失问题(通过共培养脂肪细胞或添加风味前体物质)。
中期(5-7年):建立1000升级中试生产线;单次产量达到50公斤级;成本降至20元\/克(接近高档牛肉价格);实现可控的脂肪\/肌肉共培养,模拟真实肉纹理;口感、风味接近中档传统肉类。
长期(10年+):实现万吨级工业化生产;成本降至与传统规模化养殖肉相当甚至更低(目标:< 1元\/克);产品形态多样化(肉糜、肉块、甚至模拟特定部位如牛排);成为可持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6. 最大困难与瓶颈:
培养基成本:李卫民指着恒温柜里一排排昂贵的瓶瓶罐罐,语气沉重:“这是拦路虎!传统培养依赖胎牛血清(FbS),不仅价格极其昂贵(占目前总成本的70%以上!),存在伦理问题,而且批次差异大,影响实验稳定性和未来规模化。我们团队的王莉博士主攻无血清\/化学成分确定培养基(cd),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筛选出了一些替代因子组合,但要么效果不如血清,要么成本依然很高。找到高效、廉价、稳定且能支持细胞高质量增殖和分化的cd配方,是首要核心难点!”
分化效率与组织构建:
张明副教授补充道:“如何精准调控信号通路,让更多细胞同步高效地分化成有功能的肌纤维?如何让它们在生物支架上‘听话’地长成我们想要的、具有复杂纹理和口感的三维结构?这涉及到复杂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材料学交叉问题。”
生物反应器设计与放大:
陈浩工程师指着正在运行的生物反应器:“小规模培养和大规模生产完全是两个概念。如何保证在大容积反应器中营养物质和氧气均匀分布、代谢废物及时排出?如何实现温和高效的细胞收获?放大过程中的工程参数优化是另一个巨大挑战,直接关系到成本。”
风味与质地:
王莉博士也谈道:“除了基本的蛋白质,肉的独特风味来自脂肪、氨基酸、核苷酸、硫胺素等多种物质的复杂组合。如何在培养体系中诱导产生这些风味物质,或者后期有效添加,同时保证安全性和‘天然’感,也是难题。质地上,如何模拟肌肉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和脂肪沉积,让口感更丰富……”
万一乐全程认真聆听,不时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显示出他并非外行,而是做了相当深入的功课。他尤其关注无血清培养基的研发进展和具体遇到的障碍(如哪些关键生长因子成本最高、替代效果如何),以及三维培养中细胞与支架材料相互作用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