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7 集
东宫的书房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架上的古籍上。太子朱允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本《论语》,眉头皱着,显然是遇到了难题。帝师周敬之站在旁边,捋着胡须,耐心地讲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乃孟子仁政之核心,殿下需谨记,治国应以民为本。”
朱允点了点头,却还是有些疑惑:“先生,以民为本,可百姓大多贫困,如何让他们富足呢?秦掌柜推广的高产作物,让陇南百姓吃饱了饭,这算不算仁政?”
周敬之愣了一下,随即笑道:“秦掌柜此举,确实惠及百姓,可他是商人,以盈利为目的,与儒家‘重农抑商’的理念相悖,算不得仁政。”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推开,秦云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农庄的收成报告,躬身行礼:“草民秦云,见过殿下,见过帝师。”
“秦掌柜来了!” 朱允高兴地站起来,“快坐,我正和先生讨论你的高产作物呢!先生说你是商人,算不得仁政。”
秦云笑着坐下,看向周敬之:“帝师,草民有个疑问,若商人能让百姓富足,让国家强盛,为何要‘重农抑商’呢?陇南的百姓,之前靠种地只能勉强糊口,现在种了草民的高产作物,不仅能吃饱,还能有余粮出售,日子好了,对朝廷也更忠心,这难道不是仁政的一部分吗?”
周敬之的脸色沉了下来,语气严肃:“商人逐利,往往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百姓更贫困。秦掌柜你或许是个例外,但不能代表所有商人。儒家主张‘重农抑商’,是为了让百姓安心种地,稳定社会秩序,这是千百年来的治国之道。”
“帝师所言有理,但时代在变,治国之道也应与时俱进。” 秦云不卑不亢地说,“草民在农庄推行‘分工合作’之法,让擅长种地的农民种地,擅长养殖的农民养殖,擅长酿酒的农民酿酒,然后互相交换,不仅效率提高了,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草民还教他们记录收成和支出,用数据来调整种植和养殖的比例,避免浪费,这比盲目种地更有效。”
“分工合作?数据记录?” 周敬之皱起眉头,这些理念他从未听过,“此乃商贾之术,用于农庄尚可,若用于治国,恐会导致百姓逐利,道德败坏。”
“帝师,草民认为,道德与利益并不矛盾。” 秦云语气坚定,“百姓富足了,才能接受教育,才能懂得礼仪道德。陇南的百姓,之前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学礼仪?现在日子好了,他们主动让孩子去私塾读书,还自发组织乡约,制定规矩,社会秩序比之前更好。这说明,让百姓富足,才能更好地推行仁政。”
周敬之沉默了,他看着秦云,眼神里满是惊讶 —— 这个商人的理念,虽然与儒家传统相悖,却句句在理,让他无法反驳。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周游列国,看到的都是百姓贫困、流离失所,而秦云的农庄,却让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他一直追求的仁政吗?
“秦掌柜,你说的‘分工合作’和‘数据记录’,能否详细说说?” 周敬之的语气缓和下来,带着一丝好奇。
秦云点了点头,从怀里拿出一份农庄的分工表和数据记录,递给周敬之:“帝师你看,这是农庄的分工表,将百姓分为种植组、养殖组、加工组,每组有组长负责,各司其职;这是数据记录,记录了每月的收成、支出、销售情况,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哪种作物产量高,哪种家畜受欢迎,然后调整计划,让农庄的效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