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有兵力组织防御尚可,但这绝非易事。许平眉头紧锁,纵观华夏五千年战史,即便夏商周时期,战场胜负就充满变数。
当今敌强我弱,物资匮乏。虽士气高昂,但真正交锋仍处劣势。培养士兵在战场上生存杀敌、保存实力的能力,本就是战争的艺术。
从生存到胜利,需要严苛的条件——这些条件在历史长河中从未相同。
{灵珑}
许平正说着,忽然发现楚云天黝黑的面孔凑了过来:好哇,单独给朱传武开小灶?要说就当着大伙儿讲!
我讲什么了?许平无奈,不过是分析战场上的物资调配、士气维系等常规要素...
丁伟插话道:这些可不简单,你干脆给大家系统讲讲。
许平摆手推辞:把我当教官了?我自己也在摸索阶段。
孔捷吐着烟圈笑道:横竖要等楚团长,不如聊聊经典战役。打鬼子咱们都在行,但像你说的——若考虑双方物资、战略等因素,战局就复杂多了。
鬼子至今未能得逞,确实犯了不少错误。可反过来想,我们要彻底驱逐他们,又谈何容易?
许平挥了挥手,纵观古今,尽管古人用 ,今人使热武器,但二者本质上并无根本区别!
在特定历史阶段,古代与现代战争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就像《孙子兵法》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不血刃便能令敌归降,自然是最上乘的策略。
不过要让敌人真心臣服,绝非一句空话就能办到!许平加重语气,不论是七擒孟获的典故,还是其他着名战例都证明——以少胜多终究是特例,以强胜弱才是常理。
当年抗日战场上,我们常以三四万兵力对抗日军万余人,甚至两三千人。为何?装备不如人!没有飞机 ,缺乏火炮支援,只能靠血肉之躯填补火力差距。
但人海战术终非长久之计。许平眉头紧锁,研读兵书战策时,明初争霸就是绝佳案例——
元末群雄逐鹿,朱元璋被困在张士诚与陈友谅之间。元军虽退守北方,江南富庶之地却成了三方角力的战场。
看似弱小的朱元璋反而最具实力。他深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道。在决战前的军议上,他精准预判:攻张士诚必遭陈友谅夹击,唯有先取陈友谅。但陈氏势大,此战注定险象环生......
“简单来说,朱元璋光是应付陈友谅就可能陷入两线作战,而面对张士诚时,等于将后方完全暴露。虽然不能说张士诚会任由朱元璋专心对付陈友谅……”
“我在后方为你们助威,鼓动你们全力交锋,但绝不会插手。从战略上看,张士诚虽不会主动进攻,却始终构成巨大威胁!”
“当时朱元璋别无选择,只能绕到陈友谅后方突袭主力。陈友谅随即调头攻打朱元璋最重要的城池,而守城的正是他最信任的侄子。”
“这场守城战让我不禁联想——如果日军进攻我们的城池,我们该如何应对?”
几人面面相觑,显然许平将古今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他挥手道:“古代战争与近代其实有相似之处!无论是火炮、投石机,还是弩箭弓箭,攻城手段大同小异。若日军想攻下这座城,无非几种方式:里应外合派内奸开城门,围困迫降,或强行攻城。”
“但强攻不同。我们虽物资匮乏,却占据地利,易守难攻。日军早期作战记录中就有此类案例。关键在于如何防守——现代战争如此,古代亦然!”
“朱元璋的侄子当时提出关键问题:需要坚守多久?若未战先逃,便是临阵脱逃。但若弹尽粮绝,连滚木礌石都耗尽,甚至拆光民房仍无法支撑呢?”
“若超额完成任务,自然可以合理撤退。只要不投降,撤退也情有可原——要么城破在即,要么约定期限已过却粮草断绝,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见众人赞同,许平继续道:“当时朱元璋承诺十日内派援军,而这名将领足足坚守了四十八天!城池被打得千疮百孔,城门多次被攻破。”
“最惊人的是,他竟能一边激战,一边用砖石修补城墙,最终用木料、砖块甚至民房建材彻底封死城门!”
“整座城门被木材、砖石和民房残骸彻底堵死!”
许平轻笑着摇摇头,“现代战争中,假设敌方用重炮轰击这样的小县城,这种攻防战从某些方面看,倒和古代战争颇为相似。”
“若日军没有空中支援,比如轰炸指挥部或守军阵地,单纯从正面强攻城墙,该怎么守?”
“难道要效仿古人拆民房修城墙,用滚木礌石往下砸?但真能把敌人拖入这种局面,反而对我们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