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2 / 2)

许平正色道:“但这片土地上的儿女历来不惧外侮。看看我们的山河——黑土红壤,雪域高原,白色牦牛徜徉其间。若非博览群书,我亦难想象华夏之广袤。”

楚云天握拳道:“纵使鬼子猖獗,我们疆域远胜于彼!先辈在最黑暗岁月未曾屈服,今日我们更将前赴后继,直至彻底消灭侵略者!”

许平微微颔首,“正是如此,我们才要坚持到底,想尽办法争取属于我们的一切!”

朱传武闻言皱眉,目光在许平、楚云天、丁伟和孔捷之间游移。

“三位团长,我有个问题想请教。”

“赶走鬼子后,国家真能很快重建吗?敌人一跑,好日子就会来吗?”

孔捷吐出一口烟,缓缓道:“别的不敢保证,但东北一定会好起来。你们那儿被占得最早,算来快十年了吧?”

许平再次点头,孔捷又吸了两口烟。

“早年我去过东北,算是流浪吧,待了个把月就回了老家。不过老家也没好到哪儿去……”

他瞥了眼楚云天和丁伟,咧嘴一笑。

“咱们仨号称铁三角,可谁不是苦出身?卖盐的喝淡汤,做床的睡门板,日子从来就没容易过。”

“东北人豪爽,跟咱东山人挺像。黑土地长出的高粱、玉米,还有贴饼子熬鱼,想想都馋。”

“可惜现在成了鬼子的地盘。等把他们打跑,收回来好好经营,养上几头猪,日子就有盼头了。”

养猪在各地都是富足的象征。年猪宰杀时,既能换钱,又能让全家过年吃上肉。

孔捷眯着眼回忆:“流浪那年赶上过年,吃了顿杀猪菜。酸菜炖白肉蘸蒜酱,一口气能扒两碗饭!”

众人哄笑,朱传武挠头道:“孔团长对东北挺熟,可惜我们那儿也就这点好了。”

孔捷连连摆手:“哪止啊!鱼也鲜,地也肥。当年我还琢磨,要是攒够钱就在黑土地置两亩地。”

“种点大豆高粱,娶个媳妇……可惜被舅舅硬拽回去了。”

丁伟和楚云天闻言不禁笑了起来,楚云天转头对朱传武说:\"别听他瞎扯,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来的。他哪能离开老家?他那西江老家离这儿可远着呢......\"

许平轻叹一声:\"西江也有好东西,其实哪儿都有。只是咱们太苦了!农村的日子还算安稳,可如今农村变城市,城市又不像农村了。\"

\"所以我们常常割裂地看待城乡,这样不对!\"

\"光盯着城市不对,只关注农村也不对。但眼下华夏确实贫穷落后。\"

\"九成人口还在农村,只有一成住在城里。这些人形成了市井文化,被称为小市民,甚至资本家。可终究是少数!\"

\"大多数仍是穷人。我们在城市也能发展力量,但比起农村还是差得远。\"

楚云天皱眉看向许平:\"你这是把我们宣传材料都背下来了?\"

许平摇头:\"何必看宣传?事情要自己想明白。\"

\"实事求是不仅你们八路军要讲,我这个当家的也得讲。打鬼子更要实打实!\"

\"你们缺物资,我也缺,但比你们稍好些。咱们联合作战,就说这 吧,比鬼子的差远了。\"

\"人家的能炸三五米,不死也重伤。咱们的扔出去可能就裂两半,但有总比没有强!\"

众人纷纷点头。许平一挥手:\"关键是要认清现状。我们不是要把农村变城市,而是要发展自己的工业!\"

\"要有酒精、纱布、棉花,能自给自足。还要能造 炮弹,这些都必须具备!\"

\"我个大老粗占着黑云寨,搞到这些不容易。你们八路军人多,总部首长们更不容易!\"

许平故意说的\"长官\"二字,逗得丁伟、孔捷和楚云天直乐。

按正规军序列该称长官,但八路军为区分都叫老总。称呼不重要,许平这是在照顾两边情绪。

他对武装力量的见解,不论八路军、三五八团还是他这支没番号的队伍,都有独到想法。

在场众人——许平、朱传武、孔捷、丁伟和楚云天都觉得有趣。丁伟嚼着花生米喝了口茶,意味深长地看向许平。

“目前局势来看,我们与日军仍处于胶着状态,但敌方实力确实更胜一筹!”

“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战略上看,日军终将败北,但他们现阶段仍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