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预见未来,靠的是直觉。你到现在还不肯松口,对吧?\"
许平话锋一转:\"你是不是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就算躲过毒气弹,粉碎鬼子阴谋,还是把握不住自己的命?\"
\"我给你两条路:要么拿个护身符,功成身退;要么跟着 ,搏个前程。江湖上说什么金盆洗手、武林盟主,这些虚的我不打包票。\"
\"有人想进,有人想退,都行。但绝不能像鬼子那样——进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一旁的小喽啰听得晕头转向。女人沉默半晌,乱发间的眼神渐渐深沉。
几十秒后,她冷冷道:\"这种空头支票,我听得耳朵起茧。要是次次都信,早死八百回了。\"
许平摇头道:“每次你都这样笃定,让我无从反驳。你总有各种理由,我实在难以说服你。”
“正因如此,我才不愿与你谈论民族大义。这些空话对你毫无意义,可我又不得不说。”
“坦白讲,能打动你的恐怕只有‘华夏人不打华夏人’这句话。况且你自身也面临生死危机,我说得没错吧?”
女子沉默不语。许平起身踱步,凝视着二月红:“以你的性格,无非两种可能:其一,你另有重要身份作为护身符;其二,你还抱着侥幸逃脱的念头。”
“但这两点都可能破灭。现实很残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即便前两条路走不通,我手中的枪也能送你上路。这才是你犹豫的真正原因。”
“人心本就复杂,成年后更是如此。不再像年少时那般简单分明,对错分明。”
“关键在于事情背后的连锁反应。”许平摆手道,“所以我们的谈话不能仅限于此。”
二月红锐利的目光射来:“怎么?你还要耍江湖骗术?”
许平笑道:“你像只刺猬,总是先竖起尖刺。这是长期逆境养成的习惯。或许如朱传武所言,你始终坚持抗日。”
“最终流落西北深山,任谁都不会甘心!”
许平心中暗叹:我比你更不甘心!困在这穷山沟已久,空有抱负却难施展。穿越之初欣喜若狂,如今却要管理这数万人的山寨,简直堪比治理国家。
更糟的是无法与世隔绝,时刻要防备敌人袭击,必须将鬼子挡在山门外——可这谈何容易?
许平意识到自己穿越后的处境与曾经的幻想相去甚远,但他并未放弃努力。然而日寇的疯狂扫荡迫使他不得不考虑重建家园,甚至进行战略转移,这让他倍感无奈。
望着眼前的二月红,许平心中涌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却无法直言。他稍作沉默,转而露出笑容:\"咱们换个话题吧,刚才说的太沉重了。你心思缜密,我的话里确实有多重含义。不如聊聊别的?\"
二月红抬眼看他:\"你我素不相识,能聊什么?江湖规矩还是其他?\"
许平摆了摆手:\"聊聊希望吧。人活着总得有个盼头,不说那些远大理想,比如建设华夏什么的。就说你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你在江湖上的地位,即便没有现在的身份,温饱应该不成问题吧?\"
二月红的戒备心稍稍放松。许平的态度确实不像审讯,更像是闲聊。几次接触下来,他们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但合作与否仍是个未知数。面对许平的提议,她只是皱眉不语。
许平继续说道:\"那我先说说自己。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顿饱饭,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吧?可实际上,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度,即便是号称盛世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能让百姓真正吃饱的日子又有多少?\"
\"更不用说近几百年的康乾盛世,最终又是什么结局。我不想讨论盛世的真伪,只想说能让百姓填饱肚子,就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许平眉头紧锁,\"所以我现在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治下的每个人都能吃饱饭。可要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许平侃侃而谈:\"我在琢磨怎么利用山上有限的田地搞出点名堂。收集了不少蝙蝠粪,再配合特殊肥料,这就是我建实验室的初衷......\"
对面的女人露出诧异的神色。许平毫不在意地挥挥手:\"即便如此,粮食还是不够。山上产的粮食顶多养活两三千人,可我这儿有两三万人要吃饭!\"
\"所以我得扩大土豆、地瓜的种植,还得开发山下其他作物。但要解决两三万人的口粮问题,压力可不小。\"
女人皱眉打断:\"照你这么说,缺口这么大,光靠土豆地瓜能行吗?\"
许平自信地说:\"关键看怎么调配。按老办法确实养不活这么多人,但我有新思路——能让原本养活两三千人的地,现在养活七八千,甚至一万二!\"
\"加上土豆地瓜和其他粮食,除了库存,保证大家不饿肚子。这事儿不容易,但过去一年多我们做到了,以后也能做到!\"
\"不过将来要养活的可不是一两万人,可能是几十万、几百万。想想咱们国家要养活几亿人,需要多少耕地?\"
\"八亿亩是底线!还得想方设法搞两季稻、三季稻......\"
听到\"三季稻\",女人瞪大眼睛:\"怎么可能?\"
许平笑道:\"三季稻主要在南方,比如琼州一带。虽然营养差点,但总比吃观音土强!\"
他正色道:\"民以食为天。历史上有个'八千万定律'——从汉到宋,人口超过八千万就会闹饥荒。这就是粮食的制约啊!\"
“人口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以现有的耕地和分配方式,百姓就会陷入 。饥饿会引发不满,不满将导致动荡,农民 便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