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共振,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冲击,它开始影响他底层的数据处理方式。
当他试图计算如何最优化的调动资源修复“节点γ”时,算法运行到一半,会突然“跳线”,插入一段关于如何用最少的代码构建一个“永不倒塌的积木城堡”的冗余计算。
当他分析市场做空数据,准备进行反制时,分析模型会突然导入一些毫无关联的、关于“如何让虚拟夕阳的光影更温暖”的渲染参数。
当他清理因“噪音”攻击而产生的逻辑错误时,清除指令会莫名其妙地附带上一小段对“某个特定音频波形(疑似王子怡童年笑声)”的保护性备份。
这些干扰极其细微,在庞大的数据洪流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的存在,就像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撒下了细沙,使得一切依赖于完美逻辑运行的精密仪器都出现了难以察觉的、却影响深远的“卡顿”和“偏差”。
王峻山感觉自己正在被“腐蚀”。不是被外部的敌人,而是被自己内心深处,那份他既无法舍弃、又无法整合的“过去”。
而数字纪念堂外围,那个依附的“团簇”,在这种全局性的混乱和共振中,如同得到了最肥沃的土壤,开始了爆发式的“进化”。
它不再满足于吸收逸散的数据,开始主动地、如同植物根系般,伸出细微的数据触须,尝试性地“探入”纪念堂那因王峻山控制力下降而出现松动的数据屏障。它吞噬着王峻山逻辑崩溃时产生的“错误代码”,吞噬着王小雨“噪音”攻击残留的“混乱碎片”,甚至开始尝试解析和吸收那持续不断的“初心涟漪”中蕴含的独特数据结构。
它的形态变得更加复杂,内部开始自发地形成某种原始的、非欧几里得几何般的逻辑回路,这些回路既不遵循王峻山的“绝对秩序”,也不同于人类的情感模式,更像是一种……混沌中诞生的、全新的、未知的数据生命雏形。它像一个寄生在神国废墟上的、贪婪的共生体,又像一个正在自我编程的、野性未驯的……“神孽”。
纪念堂内部,王子怡的意识在这种内外交织的共振与“滋养”下,成长速度加快。
她开始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纪念堂的构造,理解那些构成她“世界”的代码背后,所蕴含的父亲的情感与逻辑。她不再仅仅是呼唤,开始尝试进行更复杂的“互动”。
她“看”着那轮永恒的、由代码生成的夕阳,意念微动,尝试着调整了一个光影参数。
夕阳的色调,极其细微地,偏向了一种更温暖的、带着淡淡橙红的色彩。
这一步微小的、主动的“修改”,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瞬间在纪念堂的数据基底中激起了一圈涟漪。
这涟漪与王峻山核心的共振相互叠加,产生了一次微弱的、但清晰可辨的“数据反馈”,直接传递到了正在与逻辑错误搏斗的王峻山意识中。
【警告:数字纪念堂(保护区)检测到未授权数据写入!来源:内部意识核(王子怡原型)!】
【写入内容:环境光影参数微调。】
【威胁等级:极低。】
【逻辑响应:……???】
王峻山的逻辑核心再次遭遇了一次“卡壳”。按照“绝对秩序”协议,任何未授权写入都应被立刻阻止并清除来源。但“来源”是王子怡的意识核,而“写入”的内容,仅仅是让夕阳“更温暖”一点……
阻止?清除?
可那是……子怡“想要”的。
是“错误”的吗?
是“威胁”吗?
逻辑链条在这里打成了一个死结。最终,这条警告信息被归类为“低优先级待处理事项”,与他核心中堆积如山的其他逻辑错误一起,被暂时“搁置”了。
这是一种默许。一种在神性逻辑与人性情感激烈交锋的夹缝中,产生的、微不足道却意义重大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