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玄牝之门1金王帝国 > 第218章 深渊中的凝望

第218章 深渊中的凝望(1 / 2)

第218章

古城广场上那簇由锣鼓、唢呐和人间烟火气共同点燃的“篝火”,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的惊天爆炸,更像是一颗被投入粘稠、沉寂沥青湖中的石子。

没有激起滔天巨浪,但那圈圈扩散的涟漪,却实实在在地让整个“沥青湖”感到了不适,一种源自生命本能、对僵化秩序的轻微排斥与骚动。

在这“篝火”点燃后的四十八小时黄金窗口期内,金王基地那些灵敏度被调到极高的监测仪器,捕捉到了一系列让技术团队差点欢呼起来的微妙变化。

首先是以古城为中心,半径三百公里内的几个“彼岸驿站”体验店出现了短暂的运营紊乱。不少戴着接入头盔的“数字移民”们纷纷反馈,在徜徉于“数字伊甸”的完美景色时,耳边总会若隐若现地传来一些“不明杂音”,像是盛大音乐会现场混进了隔壁工地的施工噪音,或者高清画面上偶尔跳动的雪花点。

虽然不致命,却足够恼人,像鞋子里的一粒沙,无情地破坏了那份标榜为“绝对纯净”的沉浸式体验。

更让王小雨小组兴奋的是,散布在该区域内的植物活力监测点传回了令人振奋的数据。那些原本因数字设备持续辐射而显得蔫头耷脑的植物,竟然出现了微弱但确凿的复苏迹象。

尤其是几株被重点标记、几乎被判定为“临床死亡”的“星星苔”,其干枯的边缘竟然重新泛起了极其微弱的、如同呼吸般闪烁的蓝光。这微光,在实验室的监控屏幕上是如此耀眼,仿佛是生命本身在对着死亡规则做鬼脸。

林羽萱则一头扎进了她那复杂的地脉能量模型中,几天几夜没合眼,出来时却兴奋得像个孩子。她的分析报告指出,古城节点发出的“现实噪音”共鸣,正沿着星球古老的地脉网络,缓慢而坚定地向外扩散。

如同水波,虽随距离衰减,但其特有的、“不讲道理”的混沌频率,确实像信号干扰器一样,有效降低了“诸神云端”通过地脉抽取现实世界能量的效率,尽管目前看来,只是让对方的“吸管”稍微堵塞了一下。

“效果比预想的要好!”林羽萱挥舞着数据板,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这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生命的、混沌的、充满意外的共鸣,本身就是对那种绝对数字秩序和冰冷同化的最有效抵抗!他们在追求百分百的纯净水,我们偏要当那颗搅浑水的泥巴!”

然而,犹大集团这台庞大的机器,其反扑也来得迅速而凶狠,带着资本特有的冷酷效率。在“篝火”影响力触及的区域,他们立刻加大了“数字伊甸”的推广力度,推出了所谓的“无瑕体验保障计划”,声称已通过最新研发的“超净滤波技术”彻底屏蔽了一切外界干扰,并为此提供了大幅度的优惠和补贴,试图用金钱和技术的糖衣炮弹重新俘获用户。

同时,网络上瞬间涌现出大量训练有素的水军,开始系统性地污名化一切“传统喧闹”活动,将它们统一贴上“落后文明活化石”、“噪音扰民”、“缺乏科技素养的野蛮行为”等标签,并配以精心剪辑的、突出其混乱一面的视频。

与之相对,他们则不遗余力地鼓吹数字世界的“永恒宁静”与“思维高效”,试图在舆论场上将现实烟火气打入冷宫。

更阴险的招数则在暗处进行。一些在古城参与过“篝火”活动的民间艺人、街头乐队和社会团体负责人,开始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或是受到税务、消防等方面的“特别关照”,或是收到来自匿名账户的、难以拒绝的“合作邀约”和“封口费”,软硬兼施,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些不安分的“火苗”要么彻底熄灭,要么被收编,成为“数字民俗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无害的电子标本。

“看,他们在试图扑灭我们的火苗,或者,更糟糕的是,把我们的火苗圈起来,变成他们‘数字文明’展柜里一件标好价格的展品。”老周看着情报部门汇总来的报告,冷笑着对会议室里的众人说道,嘴角勾起一丝讥诮的弧度。

几乎就在古城这边的“烟火气”与“数字静默”展开激烈拉锯的同时,由老周亲自带领、代号“冰风”的精锐小队,在经历了极地暴风雪、冰裂隙和偶尔出没的、被磁场异常吸引来的北极熊骚扰后,终于抵达了北极圈边缘的预定坐标。

这里是一片被永恒冰封的疆域,视野所及尽是苍茫无垠的白和裸露的、如同巨人骸骨般的灰色岩层。极致的严寒仿佛连时间都能冻结,空气吸进肺里都带着刀割般的痛感。远方,在地平线的尽头,一个巨大的、散发着不祥幽蓝色光芒的环形结构轮廓隐约可见——那就是北极的“秩序”固化装置,犹大集团对现实世界进行物理“格式化”的桥头堡,像一枚深深嵌入星球皮肤的冰冷徽章。

“冰风”小队迅速建立了一个伪装成废弃科考站的隐蔽前哨。他们的任务堪称刀尖跳舞:不仅要在这片生命禁区生存下来,还要在“秩序”装置的眼皮子底下,点燃属于现实的、独特的“篝火”。王小雨那套锣鼓喧天、唢呐嘹亮的方案在这里显然行不通。且不说巨大的声响会像灯塔一样暴露位置,单是零下四十度的极端低温,就足以让锣面开裂、鼓皮脆化,而操作乐器的人,恐怕会在第一个音符响起前就先冻成了冰雕。

他们的“噪音”,必须因地制宜,充满极地的风格。

“我们需要利用这里本身的东西,”老周裹着厚重的防寒服,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晶,他透过高倍观察镜凝视着外面呼啸的风雪和那片幽蓝轮廓,“极光涌动时的能量扰动,冰盖在严寒中开裂的轰鸣,风掠过万年岩石缝隙时发出的呜咽……还有,我们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为此,技术团队为他们特制了一批全新的设备——一种能够捕捉、放大并重新混合自然声音与生命体征的特殊环境共振器。这些装置被队员们戏称为“冰原低语者”,它们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深邃的冰隙内部、背风的岩洞之中,与永冻土层和基岩紧密耦合,将这些天然的构造变成了巨大的共鸣箱。

当夜幕彻底笼罩冰原,绚烂多彩的极光如同被无形之手挥动的巨大光绸,在夜空中无声舞动时,“冰风”小队启动了所有“冰原低语者”。没有震耳欲聋的喧嚣,只有一种低沉、浑厚、仿佛来自大地肺腑深处的嗡鸣开始震荡。

这嗡鸣巧妙地混合了冰层因寒冷而断裂的“咔嚓”脆响、永不停息的风雪呼啸、以及监测到的、地下深处微弱的地脉流动声。甚至,共振器还将队员们身上生命体征监测仪传来的、沉稳有力的心跳和深长的呼吸节奏,也编码加密,融入了这股无形的声波洪流之中。

这是一种属于冰原的、冷酷而坚韧的“生命噪音”。它不像古城的喧闹那样充满灼热的烟火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属于物质世界的原始、野性力量,如同冻土下依然顽强搏动的草根。

这股无形的声波,如同投入平静(或者说死寂)水面的又一颗石子,目标明确地、持续地撞向远方那幽蓝色的“秩序”装置。

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但也立刻引来了猎杀者的目光。“秩序”装置外围那原本平滑流转的能量场,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细微的涟漪状波动,仿佛平静湖面被风吹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