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归家(2 / 2)

姜砚山早已习惯,面不改色地又喊了一声。

过了好一会儿,屋门缓缓打开,李嬷嬷出现在门后。

看到姜砚山,李嬷嬷脸上露出几分真切的笑意,“大爷,您平安归家了。”

李嬷嬷来到姜砚山面前,屈膝行礼,被姜砚山一把扶了起来。

“李嬷嬷,不必多礼。”姜砚山缓声道,“母亲身子如何了?”

李嬷嬷面色僵了僵,“......大爷勿忧,老夫人身子并无大碍。”

姜砚山闻言,稍稍松了一口气。

“李嬷嬷,我能不能......进去看看娘?”姜砚山试探着开口。

“这......”李嬷嬷有些为难,“老夫人歇下了,要不大爷明日再来吧?”

姜砚山叹息一声,知道姜老夫人并未睡下,只是不想见他罢了。

他一撩长袍,屈膝稳稳跪在了地上。

李嬷嬷吓了一跳,连忙伸手去扶他,“大爷,您这是做什么?”

姜砚山跪在地上岿然不动,语气沉沉,“儿子出征三年,让母亲跟着担惊受怕三年,是儿子不孝,儿子向母亲赔罪!”

说完,他俯身朝门口重重磕了一个头,而后坚定地跪在地上。

李嬷嬷无奈地叹一口气,“大爷,您这是何苦呢?”

姜砚山缓缓一笑,“李嬷嬷,外面风大,您快进屋吧!”

李嬷嬷无可奈何,只能先回了屋。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院内萧瑟的秋风裹着落叶游荡,寒意一阵阵吹来,直往人衣襟里钻。

宽敞空旷的院子里,唯有姜砚山挺直脊背,稳稳跪在门口。

下人们躲在廊下,互相推搡着去劝说,却始终没有人敢上前。

他们都清楚,大爷性情执拗,若他不肯起身,任旁人如何劝说都是没有用的。

屋内。

李嬷嬷悄悄打开一点窗户缝,看着院子里跪着的姜砚山,心中不免着急。

每次大爷回来,老夫人都不肯见他,大爷明知如此,却每次都要在院子里跪上个把时辰,连他们这些做下人的都看不过去。

李嬷嬷回头看去,姜老夫人闭眼坐在桌边,手中捏着一串佛珠,口中喃喃念着佛经。

李嬷嬷无奈,只好在窗边偷偷观望。

一炷香的时辰过去了,眼看天色完全黑了下来,外面的冷风越来越大,李嬷嬷心生不忍,推门走了出去。

姜砚山原本低着头,听到门响抬头看去,就见李嬷嬷走了出来。

“李嬷嬷。”姜砚山朝她笑了笑。

李嬷嬷心里发酸。

大爷在边关出生入死,为大晏朝倾尽所有,何况当年之事并非大爷所愿......老夫人怎么就想不通呢?

心中默默叹了一口气,李嬷嬷低声劝说,“大爷,天色已晚,您一路舟车劳顿很是辛苦,先回院子歇息吧?”

“娘呢?”姜砚山不死心地问道。

李嬷嬷面露难色,“大爷,老夫人的脾气您不是不清楚......待过两日,老夫人就肯见您了。”

反正以往的每一次都是如此,大爷为何要如此执着呢?

姜砚山闻言,眼中划过一抹失落。

他笑了笑,只是这笑容比方才多了几分苦涩,“无妨,我在这里跪一会儿,娘消气就好了。”

他若不自我惩戒,就算过半个月娘也不会见他的。

李嬷嬷见姜砚山坚持,已然束手无策,只好折回屋中。

看着端坐在桌边的姜老夫人,李嬷嬷斟酌再三,还是忍不住开口。

她走到姜老夫人身边,低头恭敬开口,“老夫人,大爷回来了。”

“三年边关的蹉跎,大爷看着瘦了,也......沧桑了。”

“人生无常,大爷如今已不再年少,此次能平安归来已是万幸,若下次再去边关......老奴不敢想......”

李嬷嬷说着,语气中带了几分哽咽。

到底是自己从小伺候过的主子,李嬷嬷心中多有不忍。

姜老夫人闻言,停下口中的呢喃,缓缓睁开双眼。

李嬷嬷心中一喜,以为自己劝动了老夫人。

姜老夫人的目光落在窗户上,透过窗缝,仍能看到院中挺直跪立的身影。

“告诉他,除非他将老二一家请回来,否则......我不会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