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里走,另一个展台上,摆放着一个被纵向剖开的圆柱形金属物体,内部结构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管道、阀门、燃烧室清晰可见。
牌子上写着:“火箭发动机试验品”。讲解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甚至有些颤抖:“各位请看,这是一种新型的动力装置,它不依赖空气中的氧气,自己携带燃料和氧化剂,可以在几乎没有空气的高空甚至外太空工作。
它的推力巨大,理论上,足以将物体推到极高的速度,甚至……甚至送出我们脚下的大地!”
这话一出,连一些见多识广的科学家都皱起了眉头,仔细端详着那冰冷的金属造物,试图理解这近乎天方夜谭的概念。
而普通民众更是觉得不可思议,“送出大地?那不成窜天猴了?”“乖乖,这玩意儿要是能带个炸弹,那还了得?”
此外,还有小巧玲珑但功能强大的电子管计算机模型、初步合成的尼龙纤维样品、高精度机床的工作录像……每一件展品,都像一扇窗口,透露出这个新生国度在科技领域令人震惊的积累和雄心。
人们围着展台,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充满了好奇、兴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那种“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像被点燃的干柴,呼啦啦地烧遍了每个人的心头。
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几乎都被这次大会的消息占据了大半版面。
硕大的黑体标题写着:“唐启先生宣布成立华夏科学院,科学为国本!”“科技功臣受勋,华夏开启新纪元!”“走近未来:雷达、火箭惊艳亮相北平!”配图是唐启为科学家授勋的庄严瞬间,以及那些尖端展品的特写照片。
科学家们的肖像和事迹,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高规格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奇技淫巧”的工匠,而是被尊奉为英雄、民族脊梁。
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真的如同预期的那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席卷开来。学校里,孩子们围着老师问什么是电波,什么是火箭;书店里,那些原本无人问津的科普读物、数理教材被抢购一空;就连茶馆酒肆里,老百姓的谈资,也从往日的家长里短,多了不少关于“科学”这个新鲜而又神圣的话题。
然而,在这片如火如荼的热烈景象背后,并非没有阴影。在北平城另一处隐秘的深宅大院里,气氛就截然不同。窗帘紧闭,光线昏暗,几个穿着长衫或西服的身影围坐在一张雕花红木圆桌旁,桌上的茶水已经凉了,却没人有心思去碰一下。
一个留着山羊胡、眼神阴鸷的老者,用指关节敲着桌上摊开的报纸,声音沙哑:“都看到了吧?闹出这么大动静!唐启这小子,是铁了心要走这条路了。科学?哼,不过是些奇技淫巧,蛊惑人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