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越来越响亮,似乎不止一处,而是在整条德军防线上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寂静夜,圣善夜……)
这突如其来的“音乐”,像一块石头投进了死水潭,让华夏军的阵地上一片哗然。士兵们面面相觑,紧张中又带着几分好奇。这仗打得你死我活,对面突然唱起歌来,算是咋个回事嘛?
“狗日的,唱得还怪好听的嘞。” 一个四川籍的小兵嘀咕了一句,引来旁边几个人的低声附和。
确实,在那荒凉、冰冷、充满死亡气息的战场上,这歌声像是一道暖流,不合时宜,却又无法抗拒地触动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这时候,队伍里一个瘦高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军官犹豫了一下,走到李宗仁身边:“司令,我……我懂点德语。他们唱的是《平安夜》,是……是一首很神圣的颂歌,赞美和平与安宁的。”
李宗仁看了他一眼,认得他是司令部新派来的联络参谋,叫赵文书,是从北平大学堂读过书的,据说通晓好几国洋文。李宗仁沉吟着,没有立刻说话。
他脑海里飞快地转着念头,这是敌人的诡计吗?想麻痹我们,然后搞突然袭击?但听这歌声,不像是作伪,那里面有一种真实的情感。
风险很大。万一出事,他李宗仁担不起这个责任。但……他看着周围士兵们脸上那复杂的神情,有困惑,有怀念,甚至有了一丝被歌声感染的平静。这或许……是个契机。
他深吸了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可能让他日后上军事法庭的决定。“传令下去,各阵地加强警戒,但不许开第一枪。” 他顿了顿,对赵文书和几个看上去机灵的士兵说,
“你们几个,不是会吹笛子、拉二胡嘛?咱们……也给他们回个礼。别弱了咱们的气势,也……也别丢了咱们的礼数。”
命令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传递下去。起初,华夏军的阵地上只有零星的、试探性的乐器声,一支竹笛清越地响起,吹的是一首《苏武牧羊》,曲调苍凉而坚韧,在这异国的冬夜里,格外催人泪下。
接着,有人跟着哼唱起了家乡的小调,声音起初很小,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汇成了不成调的合唱。他们唱“孟姜女哭长城”,唱“茉莉花”,唱那些记忆里最熟悉、最能慰藉乡愁的旋律。
奇迹,就在这诡异的音乐交流中,悄然发生了。
也不知道是哪一边先带的头,或许是一个胆大的德国兵举着点亮的蜡烛走出了战壕,或许是一个华夏士兵扔过去一包压缩饼干。
渐渐地,双方阵地上都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灯火,不是探照灯,而是蜡烛、煤油灯,甚至还有用炮弹壳做的简易灯笼。“Fr?hliche weihna!”(圣诞快乐!) 对面有人高声喊道。
“过……过年好!” 这边也有人用生硬的、现学现卖的洋文,或者干脆就用四川话、云南话吼了回去。
王老嘎哒把心一横,把枪背在身后,空着两手,爬出了战壕,手里举着一块用油纸包着的、他一直舍不得吃的腊肉。对面,一个年轻的德国士兵也犹豫着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