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会战落幕(三)(2 / 2)

徐长三咧着嘴笑,露出一口被鸦片熏黄的牙:\"胡同的窑姐儿都安插了两个。\"他从兜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烟盒纸,上面用针尖扎出来的小孔组成了密语,“紫禁城西华门的守备队长,是咱滇省老乡。”

\"国际观察团那边怎么说?“

徐长三撇撇嘴:\"英国佬和日本鬼子在领事馆跳脚哩!说咱们破坏条约...\"他突然压低声音,“不过美国那个秃顶参赞偷偷递话,说只要我们保证美国的使馆区和在华利益,他们可以装瞎子。”

\"传令。\"唐启转身时眼中闪着狼一样的光,\"第一,战俘营里那些十七八岁的娃娃兵,愿意读书的送长沙工业学堂;第二,保定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再加三成,家里有六十岁以上老人的,按月送米。\"他顿了顿,手指敲打着桌面,“第三,给利剑小队配发新式装备。”

徐长三搓着手笑:\"都督仁义!那些俘虏娃儿要是晓得...\"话没说完就被唐启打断:\"仁义个屁!老子是怕他们没出路又去当土匪!\"他抓起桌上的电报草稿,上面还有被钢笔戳破的痕迹,“你看看法国人发的照会,说我们’破坏中国稳定’”

副官端着米粥进来,唐启抓起碗一饮而尽。他突然问:“你们说,等打进北京城,第一件事做啥子?”

徐长三不假思索:“抄了那些王爷的府邸!听说恭王府的地窖里...”

\"我要去国子监。\"唐启轻声说,眼神飘向北方,\"找找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讲学时的讲义。这千年的孔门已经成了人心里的一座大山。\"

保定城的夜晚难得安静。铁柱蹲在临时营地中央的篝火旁,用刺刀挑着个烤得焦黑的土豆。新补充来的湖北兵小张正喋喋不休地讲着家乡的莲藕排骨汤,听得周围几个兵直咽口水。

\"团长,你说打完仗真能分到地?\"小李凑过来,手里捧着个缺口的搪瓷缸子,里面是炊事班特供的姜汤。

铁柱刚要回答,突然听见细碎的脚步声。白天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在火光边缘,怀里抱着个粗布包袱。她身后跟着陈先生,手里提着盏煤油灯,玻璃罩上裂了道纹。

\"军爷,孩子们凑的...\"小姑娘解开包袱,里面是十几个煮鸡蛋,还有些蔫了吧唧的野苋菜。

篝火噼啪作响,火星子窜上夜空。他把鸡蛋分给弟兄们,自己只留了半个,蛋黄噎在喉咙里,哽得他眼眶发热。

\"仗快打完了。\"铁柱突然说,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但建设新国家的路更长。\"他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发现她发绳上系着个小木牌,刻着\"共和\"二字,刀工笨拙得很,像是初学者刻的。

小李嚼着鸡蛋含糊不清地问:“团长,等共和了,咱们这些大老粗干啥去?”

铁柱望着跳动的火苗,想起唐启某次训话时说的话。他学着都督的湖南腔调:\"当工人的进工厂,当农民的种地,识字的去教书...\"突然卡了壳,自己先笑起来,“老子反正要回四川,在嘉陵江边开个茶馆!”

陈先生突然开口:\"等学校修好了,军爷们...能不能来给孩子们讲讲打仗的事?\"

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康有为在讲学时的核心讲义,其内容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着的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这两部着作中。虽然这两本书成书于1891年和1897年前后,但它们在1895年及其后的讲学中,是康有为向弟子(如梁启超等)传授的核心理论,构成了他变法维新的思想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已经成了批孔的利器。

求催更、求打赏、求点赞、求为爱发电,厚颜无耻的求大佬们给个五星好评,跪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