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北方巨变(1 / 2)

“当洛阳铁路修到敦煌,洛阳与凉州全线通车后,我们也会因地制宜,给凉州制定政策。”

“该有的马路,农业、牧业技术人才,凉州都会有的。”

“若有因私欲而阻拦铁路修建工作者,洛阳也会依规处理。”

这是天幕关闭之前,洛阳圣王最后对天下人所说的话。

已经是昭告天下,凉州是洛阳看上的地盘,几年内一定会拿下,敢阻挠洛阳的计划人自己掂量着办。

绝大部分的凉州人听了自然无比高兴。

凉州与洛阳虽远,但两边的交流却一直频繁,哪怕刘曜卡在中间的时候,他们的来往都没断过。

不止是彼此的文化交流,还有在洛阳生活的凉州人寄送书信礼物,以及洛阳运送到凉州的商品货物,这些年都从未断过。

去年的洛阳大学招生考试,他们凉州考生就是考上最多的;今年的考试,他们的考生也都正准备出发。

还没出门呢,就知道洛阳铁路已经修到安定了。

想想他们的考生只要花费一段时间先到安定,后面就可以直接坐车直达洛阳,这一路都是洛阳管着,安全又方便,还能早点去洛阳温习备考……

考生的家长们纵然还在纠结以后凉州就要来按长安的规矩行事,但这会都忍不住把家里孩子叫到身边,好好叮嘱,让他们努力备考,不能输给去年去的前辈们。

凉州考生瞬间压力来了。

凉州士族当然也不是各个都乐意并入洛阳,什么都必须得听洛阳统一安排。

但是洛阳现在是真的地上神国,一个火车,就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神奇法器。

一想到这火车以后会通到敦煌,让敦煌人几天就能到洛阳,也可以去洛阳看病上学,敦煌人也能拥有洛阳人才有的药品购买权……

大家又觉得,果然还是得跟着天下大势来,个人就不要反抗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凉州士族可以分宗。

趁着现在,这些不愿意过普通人生活的士族成员,带着一部分家中金银和奴仆往西域或者漠北去发展,以后混不好了,也还能回来;混得好,家里人也能出去投靠。

有这个想法的士族不少,本来大家就不喜欢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这会儿正好可以分一波族人。

比如殷簿的家里,凉州殷氏,就已经在商议分族的事。

老族长拄着拐杖,一副自己年老体弱的样子。

“族里年纪过了四十的,或者体弱多病的,都不出去。四十往下身体好的,不算孩子,你们自己站出来,商量商量都谁出去。”

至于他自己,那肯定是要等通车以后,去洛阳医院检查一番的。

往常天天念叨着不能并入洛阳的几个族人,这会儿都争相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在未来新凉州做个普通人。

虽然能带着家族里的一半财富和奴仆走,但往西域和漠北那种地方走,还不如就留下来老实待着呢。

多带点钱也带不动,因为凉州已经是未来洛阳土地了,因此大家对修房子,以后来搞赔偿的事情很热衷,但卖地反而都没人买了。

这会所有凉州人手里,地真就只是地,能养马能种田,但作为商品的价值都没了。

老族长自己这一大把年纪,是不乐意跑出去的。

但他的几个儿子,还有孙子,读书一般,去年也没考上洛阳大学,今年还在备考,也不说什么没考上的年轻人也要出去的话。

就算大家都不乐意跑外面去,但家里是不能这么多人都留在洛阳,商量半天也没人主动愿意带人出去,最后只能采取抽签的方式,努力公平。

至于抽中者怎么如丧考妣,个人的运气如此,抱怨两句就好了,不要耽误了,赶紧上路。

如殷家这般,无论如何也要分宗,遣一支族人出去以防万一的,在凉州大族里不少,也有一部分中小士族,一开始也商议着要分点人出去,只是家里不多的人口都不乐意,就干脆放弃了,一起老实加入洛阳吧。

北方和辽东的汉人士族,那是不想再北上了,和越发暴戾的石虎比起来,大家也没有什么幻想心理了,只想洛阳什么事挥师北上,给北方也救一救。

比起还能勉强撑着的士族,给士族干活的人,平时工作量不小,也就是个不会饿死的生活水平。

他们看见自己在北地受尽各方欺压侮辱,再一看长安,连胡人都能过得比他们好,这才是心理极度不平衡。

看洛阳去长安,惩治了不少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胡汉权贵,又定下来有利于所有人在长安生活的政策,环顾四周,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难以平复。

南方和益州的小家族还好说,势力和人口庞的大家族,也和凉州一样,在考虑要不要跑路了。

东晋肉眼可见的看着撑不了太久,等洛阳把北方全拿下来了,肯定就会南下。

他们对洛阳,打又打不过,也没对方有钱,兵源和后勤比不上对面,如果不想特权尽失,往南跑是唯一的选择了。

但是他们已经够南了,还要继续往南吗?

不要吧……

“他们赶紧派人南下最好。”

洛阳,小白对着韦单表示,自己很希望东晋人危机意识强点,现在就开始分出家族势力往南开拓。

“开发不指望他们,他们肯定是比不上我们洛阳的大机械。但是早点过去,教教南边的人语言文字,到时候我们南下也能轻松一些。”

“去南边以后,那里森林资源多,我们圈好工厂地点,先修路,再上机器,开山修路砍伐的树木全都就地送进造纸厂。”

马应提议道:“我们洛阳的儿童启蒙书,要不加印一部分,送去东晋卖吧。”

小白觉得可以,“不止东晋,北边也得有,给洛阳邮局的报纸区再加点书,小学教材也都放上,鼓励大家在家乡积极备考。”

于是东晋和后汉人忽然发现,洛阳邮局上架了不少便宜至极的书籍。

听邮局说是洛阳孩子的启蒙教材,有人好奇买了几本,翻开一看,这比报纸要质量好不少的纸张上,印的确实都是洛阳的学生教材。

识字的课本,字从简到难,类型是先数字,后天气,再生活日常事物,最后是道德,中间穿插着字韵音律。

孩子的教材,不教什么很深的内容,大家翻书也能理解,往后四年的教材东西就逐渐深入了。

但这深入教学的东西里,怎么什么人书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