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邮递员,就是那个固定邮局里送信的。
去外面城市建邮局,也还是要韦家和马家作为中间人引荐一下,好买房办事。
马应直接就举手赞成,“此法甚好!以后我洛阳人在外,也能受先生庇佑,那些想来洛阳无法前来者,也能通过邮局过来。”
“先生,我的兑换所任务不多,我愿主持邮局对外建设一事!”
他们马家在外售卖洛阳的货物,安全保障全靠多年的人脉和家里养的护卫。
但现在洛阳在外面有据点了,并且先生承诺在外的据点都受他庇佑,那他们家里在外行走,也就不用太过担心了。
同样想通这个关节的韦喆也迅速同意,恨不得现在就掏出地图,给小白画个路线,把他们韦家的商路上经过的城市通通圈中。
小白:“不急,等我们的机械厂开工以后再来忙活这事。”
为了不过于拔苗助长,除了部分原材料和一些现在根本没法有的橡胶材料,以及定制的各种全新测量工具,洛阳的第一个工厂,还真就是从零开始完成的。
大家一起考据位置,解决土质水源问题,然后日日一起上工,又要主持工作,给工人们讲解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还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不能闹出人命。
从四月份开始建设,经历过整整半年的时间,到了十月份的时候,工厂终于开始工作了。
机械厂的能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将火焰转化为蒸汽动能,一部分是直接上烧火加热。
全新的,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分工模式,让大家一开始都还不太适应,但很快就快速上手起来。
火焰加热锅炉产生蒸汽推动机械,其连续运转能力远超人力,但比起为之高兴到奔走大哭的工程师们,实操的工人们更要注意自身安全。
那些生产出来的东西他们也还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知道造出来还要拿去检测,通过检测了就直接搬出去,拉去洛水边另外已经建好的厂房去,说是要组装什么。
年后到现在,就算现在天下还算比较稳定,没有大规模战争,周边势力都在有意阻挡人口流出,但来洛阳的人依旧从未断过,过来的流民和小地主,也已然让洛阳的人数这一年突破了四万。
四万人的城市,必须要实行法律了,就算市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办公室都还没建,但严苛的管理条例必须要实行。
之前还不那么严抓孩子教育,现在十三岁以下的必须基础教育结束才能上工。
洛阳城里头修建路的居民区是大家实实在在看到了的,外头的那些厂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只知道厂里、田里、牧场、建筑队、医疗队、行政队、巡逻队,都会选出系统判定挣分最多的优秀者,年底可以得到一辆自行车的奖励。
越来越多的人口,也得亏洛阳一直有各种工程要修,才没让人闲下来,闹出乱子。
饶是如此,也还是有不少人一直在担心,洛阳会不会人太多了,今年开辟的田地还不够,养不起这么多的人口。
这个担心在今年秋天的时候,大家才因为洛阳城的丰收而放下心来。
金黄的麦穗硕大无比,粒粒饱满,稻田的稻穗更是压弯了稻杆,更不要说沉甸甸的大豆和比平时产量要直接高上个一倍的粟米了。
农田的丰收震惊了整个洛阳。
在来洛阳以前,大家基本都是农人,田地和谷子是他们最熟悉的东西了。田里能产出多少粮食,他们还能不知道吗?
从前,哪怕是能称得上是丰年的时候,田里也是绝对种不出如此多的粮食。
带着仅有的种子过来投奔洛阳的农人想起来了,他们自己带的那些种子,先生没有用,只留取了一半,剩下的都给了他们自己。
所有的田里,都是种的先生给的种子,每到一个时间节点,如何松土、施肥,都有规定。
想起施肥,对,肥料!
肥料和那些驱虫的药水,都是先生发的,强制要求他们来使用。
习惯了施粪肥的大家,一开始完全都不敢把这些“肥”放进作物边上,但因为先生的权威太大,他们还是选择相信先生,信那些东西真的是肥。
现在看着眼前这丰收的场景,所有人都确信了,那些看着奇怪,闻着也奇怪的玩意儿,真的就是肥!比沤的肥更厉害的肥!
眼见全洛阳都被对丰收如此热情,小白干脆设置一个丰收节,以后每年,田地丰收了,不论什么工作,大人还是孩子,大家就都一起去田里收割去。
这个节日获得了城里上下的一致认可。
不说那些从农人变为其他工种的人了,就是韦单、马应他们这些没有怎么下过地的人,也对洛阳今年的丰收无比惊叹,恨不得现在就拿上镰刀,去上手亲自碰一碰如此丰收的谷子。
韦单什么也不说了,现在就开始着手调人排班,准备丰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