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 > 第78章 后世番外:《中兴演义》

第78章 后世番外:《中兴演义》(1 / 2)

主公张士诚身死应天府,大周政权灭亡,曾为张士诚幕僚的罗本带着弟子小施找了一地,专心着述。

作为一个深刻参与过军事政治活动的人,在挑选题材时,他自然而然选择了历史题材。

翻阅史书,思及现在大明夺取天下前的元末乱世,他把目光放在了汉人心中的白月光,大唐之前的大汉身上。

作为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和其他人所有人一样,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诸葛亮。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诸葛武侯,治理天下的足迹遍布大汉,为大汉拿回西南,开疆拓土,封侯拜相。

如此人物,是所有臣子的终极奋斗目标。

罗本决定了,就写一个以诸葛亮为主要角色的故事。

弟子小施提出意见,认为诸葛亮出场就是帮哥哥做作业,天才之名引得皇帝亲临府邸,这出场配置太高了,作为主角很难让人带入的,戏剧冲突不够啊。

纸张在东汉被改进发明出来,于中兴年间大量增产,印刷书籍的技术也跟着突飞猛进。到了唐宋,书本已经在朝廷和民间的力量下足够便宜,教科书和文集、诗集、私人着作之外的商业通俗文学,也开始兴起,最基本的市场需求,写书人们都还是清楚的。

想以偶像诸葛亮为重要主角,罗本当然是希望帮着偶像把名声传扬天下的,这如何卖书的学问,自然要仔细考虑。

罗本听取了弟子小施的意见,决定让主角的出场稍稍放后,开局就给大家来点刺激的。

就以灵帝时期的黄巾之乱作为开场吧!

皇帝昏庸,外戚、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朝堂高官也都尸位素餐,天下灾害不断,民不聊生,正值此时,张角一呼百应,号召天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然后就是灵帝死后,少帝被外戚宦官裹挟,一直到董卓进京,要废立皇帝,俨然一个大汉倾颓,军阀上位的乱象。

浩浩荡荡一篇开头写下来,罗本很是满意这个刺激的开局。

弟子小施也看的心神激荡,只是看着书里还算个英雄人物的袁绍,问老师这是不是戏说的太过了。

感觉一开始的开场人物张角像主角,但是张角秒死了,现在又把乱汉的袁家人袁绍写的这么正经,咱戏说但不能胡说呀。

罗本让弟子别急,开局一个英雄人物袁绍,这是为了后面翻转的,真正的英雄人物,是袁绍边上的小弟,大汉未来定远侯,曹操,曹阿瞒。

想想吧,大家开始看着袁绍如此激烈对抗董卓,这么的英雄气概,结果后面发现这就一纯纯尸位素餐权贵一员,不仅是堵住大家上升通道的士族子弟,还是密谋篡汉的大奸臣,这反转是不是很是惊呆人的眼球?

罗本:“虽然我等读书人看史书,看民间百姓并不知晓,写书也要考虑书以后改成戏以后的戏剧效果。”

小施觉得老师说的对,但您的主角不是诸葛亮吗,不要搞错主角啊。

罗本让他别急,历史从来不谁的独角戏,咱们写的是群像剧,但是后期出场以后,戏份和高光都照着历史上来写,加点戏剧冲突,主角就会脱颖而出,不用担心旁人搞错。

很快,罗本就写到了书里第一个小高潮场景,那就是要废刘辩立刘协的时候,灵帝遗诏被陈留王拿出,震惊四座。

比起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格外没有能力,见到董卓还哭的丢脸,以后的人生也籍籍无名的刘辩,少时冷静,大了以后以医为汉人造福,和张仲景、华佗、董奉并列为中兴名医的陈留王刘协,显然更得文人们的心。

得人心的后果,就是罗本把这场戏的高光戏份全给了刘协。

灵帝的遗诏,也是生前给了刘协,大汉存亡的关键时候,由刘协拿出,完全隐去了刘辩在朝堂难得的一次强硬。

阴谋挫败的董卓去长安请秦王,被拒绝后没多久,逃出洛阳的袁绍发出《奉天讨逆诏》,虽是为汉除贼,但是僭越之心初显。

很快,剧情就开始进入战乱阶段,董卓西攻长安,东抗盟军,西边的李雍等人都不是好惹的,但是盖勋老将军老当益壮和儿子盖顺和刘信死守住潼关,一老一少俨然就是大汉铁壁。

为了打斗戏更有看点,真实的将军如何统兵当然不能写,得写大家在马上械斗,各种挑衅叫阵也得出来,得让名人们打起来才好看。

要打,必须得打。

小施看完西边的剧情,想了想史书中的这两位。

盖勋将军是基本符合史实,儿子盖顺就有点瞎编了,史书只说他在中兴元年去凉州做县令,没说中兴之前人家在干嘛。

而刘信在史书中一向低调,就是一依附汉天子的宗室,但是很受重视,负责未央宫守卫工作,不出彩,但也从不出错。

盖将军毕竟老了,给盖顺和刘信加了不少战斗戏份,让他们代替盖将军打,也无可厚非。

东边的剧情,那就魔改比较多了。

首先,是吕布和徐荣直接成为二五仔,两位都是心向汉室,但是报国无门,被董卓收编的大大滴大汉忠臣,这样方便让后期他们被迅速策反。

吕布和徐荣战斗力直接变成董卓阵营第一第二,董卓其他部将无限削弱。

盟军那边,更是战力大改,加了个刘关张结义投奔盟军,和曹操同为大汉忠臣,大家彼此成为知己的剧情。

然后就是开始渲染袁绍为盟主的联军帐下有多不对劲,曹、刘、关、张四人对此景多无可奈何,吕布来战时,连损多员大将,曹操也被击败,就刘关张三人一起上能勉强和吕布战个一二。

考虑到后来这几人还一起去辽东震慑胡虏,才赶走蒙古人的汉人对这样的大汉英雄那必然是不能贬低,因此还得写几个人都惺惺相惜的剧情。

至于坏人,有董卓来做,小人有袁绍和袁术来做。

把这些人写的这么好,既有罗本的私心,也是因为这些人不能瞎写。

曹操,大汉文坛先锋人物,两儿子更是大汉文坛双子星,三苏出现之前,文坛最有的名的父子队列是三曹。

都是从小到大把三曹的诗文熟背的人,黑曹操的事情,做不到啊,就把他写成豪迈型英雄。

经历过元朝黄河泛滥几年事件,罗本本人,对刘备这样一位在河南四处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设施,从百姓中走出的宗室子弟很有好感,把他设定成仁义无双爱百姓的平民宗亲。

关羽,鼎鼎有名的忠义之人,历史上曹操多少次想挖角,他都拒不过去,三人发生了很多有趣历史故事,况且人家还是武财神,这谁能黑?

张飞,绘画艺术祖师爷,就刻画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大块头吧,团队里总得有个能震慑得住外人的。

孙坚历史上很猛,作为盟军一员,罗本对他再无感,也得给他戏份,毕竟人家儿子女儿以后都是大汉响当当的人物,外甥还是在长安的皇帝呢。

至于吴景,没存在感,直接删了。

把大量战斗戏份和内斗戏份都放在联军和董卓的战场上,很快就分出了胜负,西逃的董卓胁迫洛阳百姓的剧情也不能删,得写人去劝降吕布、徐荣的剧情,再写他们二人还是忠于汉室,达成统一,背刺董卓。

接连不断紧张人心的刺激戏份过后,董卓身死,秦王亲自安抚洛阳百姓,这些史书上明文记载圣君之行,罗本当然不能删,根据史书再细化一番就好。

秦王登基继位,史书记载的“天音伴之,太庙先祖感慰为之俱动”,罗本就细化成仙音渺渺,正好汉天子最后是驾鹤归天,这里也可以把仙鹤拉出来飞一圈,搞点大场面。

至于太庙先祖这么个感动法,史书没详细说,这个不好写,就写太庙吹风,烛火全都亮了,表示汉家先祖们对皇帝的肯定。

中兴年间到来,战斗戏份可以先放下,开始进行朝堂戏份,在诸葛武侯出场之前,先把杨修拉出来。

杨彪是大汉新儒运动发起人,杨修可能是中兴文坛领军人,批判旧儒运动和大汉教育、选官改革,他们俩的戏份一定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