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交换人生 下(1 / 2)

睁眼,诸葛亮看见满桌的公文,一开始并没有觉得有哪里不对,毕竟他也是案牍劳形习惯了。

只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坐的是高脚胡凳,桌子也是高脚胡桌,桌上的公文全是纸质的。

用手一摸,洁白柔软的纸张手感细腻,墨迹清晰。

这的确也是他的字迹。

诸葛亮看着桌上的公文,拿下一本,是益州中兴四十一年的工作总汇报。

一年人口多少,田粮产量多少,税收多少,产盐、产铁、产茶、产生丝、蜀锦共多少。

顾不得这“大汉中兴四十一年”的标题,诸葛亮目光紧紧看着报表里的数字,心跳开始加速。

他作为季汉丞相,对益州的情况再了解不过了。他治下的益州,各郡县的这些物资生产,是绝没有这份报表上的数字这么漂亮。

还有税收,多少年了,诸葛亮没见过这种低到如此的税,如果地方官府真的就收了这么点,没有私自多收的话。

这份长长的益州奏报看完,他迫不及待拿起其他公文。

凉州、并州、幽州、豫州、扬州、贵州、江东……

凉州的公文里没有羌乱,只有羌人们为牧场和农田互相发生的争执,以及老将徐荣去世十周年,在他和皇甫嵩一起并排下葬的坟墓堆上,凉州汉人百姓一起祭拜,感念他们守护凉州。

皇甫嵩诸葛亮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年幼,完全没见过这位大汉老将军,而徐荣,是董卓麾下一员大将。

这两个人,居然在凉州为大汉镇守边境,抵御胡羌,都到了让百姓感念的地步,不得不说,真的挺让诸葛亮疑惑的。

再把剩下的公文看完,诸葛亮已然窥见了一个强盛的,对地方掌控有极强手腕的大汉。

他站起身来,迫不及待在殿内寻找,去找更多关于这个大汉的信息。

越看,诸葛亮越震惊。

江东的周瑜和孙策都没有早逝,并且一起去了西域,一个是西域都护府长史,一个是西域都护府将军,加上一个安西将军马超,三人文武并进,带着大汉重回西域,拿回商路主导权。

曹家真成大汉忠臣了,坐镇幽州,带着汉军横扫辽东胡人,帐下居然还有他的主公刘备以及关羽、张飞、吕布几员大将。

他主公刘备,在这个世界,是幸运翻身的汉室宗亲,一直就在为国尽忠,为地方百姓为官,老了才回长安做宗正。

比起诸葛的主公,他的人生可能是少了一些传奇色彩,但也依旧对得起大汉,对得起自己。

益州在刘焉死后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内乱,但有贾诩带着吕布、郭嘉、杨修入蜀接手,后又有“自己”去蜀中为官,用心治理。

而“自己”也在治理好益州后,目光再次放到西南,南下去为大汉开疆拓土,为西南百姓带去大汉文明。

孙权这个江东之主倒还是回了江东,依旧是和江东士族斗来斗去,只不过这是次为了大汉而斗。

而自己的大哥,又去了孙权周瑜手底下,跟着一起去西北吹风沙,也让诸葛亮觉得一些事情果真是自有天意。

看着一群自己知道的反贼,全都变成了大汉忠臣(除了董卓和袁家),他的心情真的很复杂。

不同于没有记忆,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敢太出格询问的刘协,诸葛亮身在尚书台,能看到的资料众多,比之刘协要知道的信息,也多的多。

透过公文,他能看见如今大汉朝堂的手伸到了大汉全境,长安朝廷威严重塑,从未央宫发出的政令,不再会被地方无视。

董卓入洛之后,天下也群雄并起,但皇帝占据关中长安,固守两京,在袁绍对天子改革太学不满之时,集中关东兵力,让江东势力对付袁术,曹操、刘备、刘虞势力对付袁绍。

于此同时,吕布和贾诩从洛阳往上,一直杀到河套,又从河套杀向关东,以清剿袁绍同党为名,解决北方士族。

诚然,北方士族是血流千里,但这点血能让大汉重新恢复成从前模样,甚至更强,诸葛亮认为这是值得的。

毕竟这种事,他们世界,益州在干,曹操在干,孙权也在干,大家都知道要让自己政权强势起来,就要清扫这些拦路的士族豪强。

光复大汉的梦想在这个世界实现了,让诸葛亮心胸激荡的同时,也压力更大了。

见到了这样强盛的大汉,尤其见到了这个大汉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强盛了,他不禁把两边的世界放在一起复盘对比,发现他们季汉的条件实在太差了。

没有荆州,交通不便,益州本土士族又没法打压太过,粮食生产、蜀锦生产比不过这里的益州,更重要的精盐炼制和矿石开采,技术也差这里一筹。

至于为什么他能看出来是技术不行,因为尚书台这里还有这个诸葛亮当年去益州的工作记录,这边人似乎很喜欢工作留痕。

而这个世界,和诸葛亮世界最不同的,就是从长安开始建立,州郡慢慢有分部的大汉农学基地。

重中之重的粮食,一直都被这个世界的朝廷,或者说皇帝,牢牢捏在手里。

在长安,他就是靠着粮食收拢了关西士族,董卓盘踞洛阳,也靠着粮食,让潼关坚守不破。

后来二袁叛逆,还是依靠长安。洛阳往外运输的粮食,和较之这时代要高产一些的种子,稳定了前线军心,还制定严苛律法,特殊时候扰乱粮食物价或囤积粮食者,以勾结叛逆同罪处决。

益州缺人缺粮,九十多万的人口需供养10万军队和4万官吏,百姓负担沉重。

和江东、曹魏比起来,蜀汉是真的穷,穷到诸葛亮整修都江堰,发展蜀锦外贸,盐铁专营,也很艰难。

借鉴经验,他想要益州强大起来,首先就得要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人口,但是人口有限的情况下,想要粮食变多,没有技术突破,难以做到。

想到这里,诸葛亮认为自己不能浪费这非凡的机会,先去长安的农田里看一看。

他走出自己的办公厅,出去才发现,天已经都黑了,想来今天是去不了了,而一旁的小官员似乎已经很习惯了诸葛亮的繁忙,看他出来就是吹捧他为了大汉辛劳不已。

一下午都在看资料,压根没给这个世界的大汉处理公务的诸葛亮:“……”

突然开始有些心虚,要不要现在就回去把那些公文都处理了?但是他不是这个世界自己,处理方式要是有问题怎么办?

那小官依旧在吹诸葛亮,已经从诸葛亮的爱岗敬业,到他受皇帝宠爱了。

“陛下久不曾开朝会,每次开朝会都要留您说些话。明日朝会后,丞相您估计一上午都不会回尚书台了……”

诸葛亮:“……”

好,知道了,明天不能逃,得去开朝会。

好在出宫门就有自己的马车接,诸葛亮倒不用担心怎么回家的问题。

回到府中,妻子和孩子们已经都在等着,除了诸葛怀、诸葛瞻,诸葛亮还看见了兄长的长子诸葛恪,以及那过继给自己,却早死的二子,诸葛乔。

看见活生生喊自己“叔父”的诸葛乔,诸葛亮眼睛有点湿。

第二天,熬夜在书房又看了一堆材料诸葛亮早早起来,往未央宫去。

为了替这个自己尽到大汉丞相的职责,又不能太不一样,他昨晚把能在书房找到的材料都翻了个遍。

绝对有用的肯定是诸葛亮自己记录的冶金、医疗、教育、化学相关材料,没那么有用的是诸葛亮给皇帝编的食谱,还算有用的是诸葛亮和皇帝的信,寄出去的看不到,但是从皇帝寄过来的看,关系是真的很好。

就连挂在家里墙上那把让周瑜很不爽的“九州疏月三号”,诸葛亮早起之后都弹了两下,确实音质极佳。

在马车上小憩了会,下了马车后,诸葛亮跟着人群,走向清晨的未央宫。

一路上给诸葛亮问好的人很多,诸葛亮一个不认识,也就在他们互相聊天的时候,知道这个是杨修,这个是荀彧,这个是郭嘉,那个戏志才,都是一群他的世界早死了的曹魏臣子。

看这群死鬼活跃在这个世界,成了大汉忠臣,真的让他绷不住。

群臣按品阶站好,百官之首的诸葛亮在众人侧身让路之下,走在了最前坐下。

到了时辰,寺人敲钟,皇帝踩点坐下。

诸葛亮严守臣子规矩,带领众人朝拜,随后低眉敛目,虽不曾抬头直视皇帝,眼神却在观察。

怎么说呢,一点也不像是灵帝能生出来的孩子。

幸运的事,今天的朝会就是一个年中总结,三台七曹各自汇报大家的工作成果,最后诸葛亮做个工作总结,皇帝给大家定一下下半年的发展方向,这就结束了。

也如昨日的小官所说,在散朝后,皇帝单独遣了人来召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