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拗不过杨修,最后还是被迫提笔,给他提前写了篇碑文,还顺便拿传国玉玺给他盖了个章。
杨修亮着眼睛,等墨迹干透,乐呵呵地收起皇帝写给他的碑文,说了一声“臣谢过陛下”就出宫了。
虽然他的脑子完全能把内容一眼记下,但是皇帝的墨宝很好看,自有风骨,他不能浪费,可以带回去先让工匠刻了,真迹收着放棺材里。
就是出宫回家之前,他刻意绕路“路过”未央宫所有办公机构,漫不经心展示一番陛下对他的爱重。
都这个时间了,我早退了,什么,我手中这个盖了传国玉玺章的东西呀,陛下提前写给我,好让我安心的碑文呢……
带着第一篇碑文回家,杨修顺便让孩子孙子们一起欣赏,但是只能看,不让摸,顺便让给孩子孙子都布置了“全文熟读背诵,并写五百字往上阅读理解文章”的家庭作业。
第二天,小白也知道杨修满宫炫耀的事了。
因为荀彧也来找他了。
“文若,德祖便罢了,你怎么也为这事来找朕?”
是的,荀彧也是来找皇帝,想让皇帝给他写篇碑文的。
盖勋是最早走的皇帝老亲信,因他开始,皇帝会给看重的臣子写碑文。
一直以来,皇帝给大家的印象,是又忙于朝政,又不那么靠谱,聪明当然是聪明的,但就不是个走传统学习路线的人。
很多人都以为他小时候教育被严重耽误,所以文化挺一般的,以及心思都被分到其他项目上了。
直到看见盖勋的碑文,大家才发现,皇帝果然还是灵帝的孩子,文学素养是有遗传到的。
看看这碑文,写他们君臣感情多细腻,写盖勋将军为大汉一生戎马多辛苦,这不是很会写嘛!
在长安,皇帝的碑文,不仅仅是文坛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皇帝对这个臣子的看重程度和臣子一生功绩的赞许。
除了盖勋、杨彪、蔡邕、卢植这几个老臣,后面皇帝写碑文的,分别是他舅舅吴景、姨父孙坚,宗室刘虞、刘备,能臣曹操、杜畿、贾诩。
其中吴景是字最少的,纯粹因为是舅舅,所以有的碑文。
杜畿是所有人里目前字最多,功绩和感情也写的最情真意切的。
现在杨修排第二了。
不是没想过其他臣子会跟着杨修有样学样的可能性,只是小白没想到,这人会是荀彧。
荀彧叹息一声:“臣与伯侯同龄,伯侯已经走了五年,文和也去了,谁又知臣什么时候去呢?”
和杜畿同龄的荀彧也是有年龄危机的。
虽然他能保证,一旦自己去世,皇帝绝对会给自己写一个漂亮的碑文,但内容到底说些什么,这真说不好。
与其躺在病床上不停猜测皇帝怎么写自己,不如早点来,把这事盖棺定论,自己也好安心走。
“陛下,德祖可为,臣就不可为吗?”
荀彧也是看杨修这家伙不爽很多年了。
以前是个混账小子,现在是个混账老小子,名声、地位、君恩、实权,什么好事都让他占了。
杨修连死前先看到碑文这种事都能办成,磨着皇帝给他写了,自己凭什么不可以?
不爽的荀彧第二天这就来找皇帝了,也来给自己求一个碑文。
小白:你认真吗?
荀彧:我很认真。
当然,他作为一个贴心的臣子,不会跟杨修似的,一定要皇帝答应为止,说了自己的诉求之后,荀彧就走了。
但是第二天,他来汇报工作的时候,还会再提一遍。
当他第三次再提的时候,小白直接拿出写好的碑文给他,让他别继续了。
荀彧捧着碑文,高高兴兴走了。
他比杨修低调多了,不会玩炫耀那一套,但是该知道的人也还是都知道了。
什么郭嘉、戏志才这些颍川人,都开始来骚扰小白,搞得小白烦的不得了,把自己发配出宫,不是大事不出现了。
有经验的老臣子琢磨过来了,这是陛下又开始和他的臣子们玩起来了,一如卢植当年事。
心满意足的荀彧出来,把郭嘉和戏志才这些人好生骂了一通,让他们别为这种小事去烦皇帝,太没个臣子样了。
看着他过河拆桥的二人:……
你自己干完了,就来封我们的路了是吧,文若?
听到这些事,开始养老模式的周瑜不屑一笑,“这些人,也太没风骨了,哪点像是大汉臣子。”
“没错,这些臣子也是年纪大了,开始犯浑了。不如表兄。”
小白点头附和,把自己调好音的“吴江秋月”递给周瑜。
话说回来,他表哥这都六十多了,还能做个帅老头,没被西域和并州的风沙吹皱皮,小白坚定地认为是自己的护肤品保养效果极佳。
周瑜接了琴,拨弦,听着琴完美的音调,跟小白说道:“问陛下要碑文这种事,有辱斯文,臣做不来。”
小白:“表哥是个风雅至极的人,自然做不出来。”
周瑜:“臣只想问陛下再要一张琴,一台能比诸葛亮那张‘九州疏月’还要好的琴。”
而且都是以月为名,总感觉他的“吴江秋月”被“九州疏月”压了一大头,周瑜很不爽。
小白:“……”
真是厉害了,表哥也会跟自己要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