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歌颂(2 / 2)

法正:“……”

你们弘农杨氏,什么时候这么不讲究了。

杨修很是鄙夷这些人的水平,认为他们的东西不雅也不俗,所以他亲自下场,写了一串夸夸皇帝的诗文。

什么“帝锄豪强秽,雨润小民田”,用这种来直白表达皇帝在益州干的事多有益于大汉和百姓的事,这还不够,还有“童诵圣贤书,九州共尧舜”这种,肉麻到贾诩都觉得有些过了头的东西。

杨修并不觉得过头,甚至有事没事自己写两首,在为皇帝陛下反黑第一线努力工作。

在长安的小白本人,收到杨修寄过来那厚厚一叠工作报告,开始有不祥的预感,打开看完之后,人更是佛了。

同样看到杨修都写了什么的诸葛亮静默住了。

他以前就知道杨修的才名,那杨修写的檄文和驳斥邪儒的文章他读过,天才之名,名副其实。

和杨修才名相伴的,是他的傲气。

他的出身和能力以及受皇帝赏识程度,傲气一些也能理解,反正诸葛亮和杨修短暂的共事生涯,也充分感受到了杨修这人傲慢张扬的性格。

不耽误政事,皇帝也挺喜欢杨修这种性格,不然杨修怎么能在长安还有太学横行这么多年,连杨彪都觉得杨修欠收拾了,

有才华还有傲骨的人,诸葛亮的刻板印象里,应该都是卢植这种刚正不阿,宁直不弯的人设,不会对着皇帝如此“献媚”。

看看这些诗吧,杨彪这老太傅如果看到了“九州共尧舜”,搞不好会气晕过去。

实在是太谄媚了。

诸葛亮自己虽然被杨修的谄媚震撼到,但看被杨修谄媚的皇帝本人这么一副无语到放弃说话的样子,他好像能理解杨修为什么写给蜀地豪强的诗,还要再抄一份回来给皇帝了。

于是诸葛亮思索片刻,在小白边上说道:“杨侍郎赤子之心,向来有什么说什么,不爱遮掩。”

歪头,支着胳膊撑在桌上的小白抬眼看向诸葛亮,没开口,但眼神的意思是很直白的询问。

诸葛亮凝神定气,“陛下为大汉百姓所做之事,非圣贤仁德之君不可为。”

虽然杨修是谄媚得过分了些,但是抛开这个,谁能说杨修夸的诗文不是实话呢?

小白劝道:“孔明,你看看就行了,可别学德祖。”

边上为小白整理文书的蔡琰好奇道:“陛下,可否给臣一观?”

小白点了头,把杨修这一叠信纸往桌边一推,任由蔡琰自己上前来拿。

蔡琰拿起信纸,低头看去。

一张纸、两张纸、三张纸……她的眼神也明显放空了。

她也是没想到,本应该和她一样,传承家学家风的杨修,在谄媚皇帝这条赛道上一去不复返,并且独占赛道鳌头,不给其他人一点生存空间。

消化完杨修这些东西之后,她的目光看向诸葛亮,心想也还是有人能在这赛道挤上来的,能在黄门侍郎这个位置的人,果然是有有点东西。

于是蔡琰问道:“陛下,杨侍郎的诗,可要臣收起来?”

收进皇帝专门给杨修单开的一个匣子里,以后给杨修出文集。

她这话一说,皇帝本人显而易见陷入了纠结。

小白是挺受不了杨修这种夸夸诗文的,但是也很想以后杨修年纪大了,拿出来嘲笑他。

于是他让蔡琰收起来,说过个十年来嘲笑杨修。

把这个收好,小白问蔡琰他表姐吴祝在未央宫的学习情况。

蔡琰:“吴女郎很是刻苦,和宫人一起学习也认真……”

作为蔡邕的女儿,以女官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蔡琰,吸引了长安不少关注。

也得幸亏她爹是蔡邕,对女官这事大家不会太敏感,还会按照传统士族惯例,给她造势。

吴祝所憧憬的,就是被造势后的蔡琰。

大概是一个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博学有智慧,在府中瞬间认出微服的皇帝,和他三段谈话,一起拨弦弹乐, 被天子引入未央宫,拜为女史的士族女子。

年纪合适,长得也还漂亮,因此身份从吴家亲戚变成吴景女儿的吴祝,就这么憧憬起了蔡琰。

来了未央宫之后,她发现蔡琰确实如传闻一般,博学多才,极擅音律,但是温柔大方是没有的。

天分差的学生还好说,不认真学的,她会直接开骂,三次被她抓到直接关闭学习通道,注定只能出宫前做碌碌宫人的一员,以此来警示其他人不要浪费为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放弃她们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

看在天子面子上,蔡琰不介意多收一个学生,但没有优待,和宫女们一起学习,学习不达标,蔡琰照样会找天子送走她。

吴祝本人是真刻苦努力,就是她身份特殊,明眼人都知道她是为什么来的,但皇帝就没单独传召过她。

皇帝听蔡琰说了吴祝的学习计划,说道:“朕知道你为了激励宫女们自强,对她们很是严格。既然表姐得到了你的赞许,想来学的是真不错,你以后也有人分担琐事了。”

蔡琰反正是没想到,吴家人往皇帝身边塞人,皇帝反手把人往她手下丢。

您这个年纪,已经立业立的够够的了,一点成家的念头都没有吗,陛下?

皇帝确实一点念头都没有,甚至继续拉着蔡琰说正事。

“长安的新钱都换好了,该让大家花点了。蔡女史,到你为朕分忧的时候了。”

- 小剧场 -

考古发现之前的未来网友们:杨修写诗一向狠辣讥讽型,皇帝刘小白本人也不是好大喜功的,这些夸赞皇帝的诗,应该都是后人们强加的。

考古发现之后的未来网友们:不止给皇帝写赞美诗,甚至舔的夸张的几首都还被刘小白删了,卧槽,是我们低估了你们大汉臣子对皇帝的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