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旅行臣子(1 / 2)

清晨,小白从自己未央宫的大床上醒来,按照作息洗漱打坐练剑,然后在仅剩的诸葛侍郎的陪伴下,溜达到尚书台。

尚书台里人少了不少,熟悉的就杜畿、荀彧了,为此,杜畿把大司农戏志才喊了过来,没事让他顺便来尚书台干点活。

戏志才对此很有意见,都秋天了,各地的收割、钱粮税收,这都是他要忙活的,他看上去难道很闲吗?

杜畿则以自己为例,他以前能一边干大司农一边干尚书令,陛下身边的人才,这点小事不成问题。

为了防止自己被抓包,小白带着诸葛亮立刻闪开。

两人溜到太液池水边,坐在树荫下,小白难得愧疚地琢磨道:“孔明,你说,是不是我给朝堂官员的人手太少了?”

杨修不在的日子,都是诸葛亮整天跟在皇帝身边,朝会都参加了好几次,他也对长安官场有一定的了解了。

诸葛亮觉得人手是少了点,但是问题不大。

“明年太学第一届的学生就毕业了,陛下的朝堂不会缺人。”

太学的体系已经开始给大汉培养人才,后面皇帝需要担心的,是要如何安放这些人才。

小白也明白了诸葛亮的言下之意,他伸手,从头上掰了一截柳枝,往水里一拂,带着水的绿叶扫在石板上。

“大汉以后需要管的事情越来越多,现在的大汉体系,已经不能够维持大汉朝廷的运营了……”

诸葛亮感觉事情好像开始不对了起来,“陛下,您……”您要干什么?

小白以柳条为笔,清水为墨,在地上写起字来。

“朕看现在的大汉制度是该好好变一变了。

三公就放在这儿荣养着,等卢公他们之后,再不会有新的三公了,太傅倒是还可以留着,作为天子师或者太子师……”

诸葛亮眼见皇帝碎碎念着,写下“天子”二子,然后一条竖线,书台”、“御史台”和“盐铁司”。

皇帝还在继续念叨:“尚书台的尚书令总领政务,还是朕心爱的杜卿总领,下设六曹,吏曹负责官员职位安排、考核、升迁、调任;户曹负责户籍人口、屯田、税收……”

诸葛亮耐心听着皇帝对六曹的安排,基本上是把原来九卿里,负责对接皇帝生活和宗室的部分拿掉了,保留对大汉负责的官职,还增添了一些部门。

中央的部门职权再次扩大,盐铁、铸币、各种矿产都归盐铁司管辖,权力不比户曹小,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归尚书台管辖。

中书台起草政令,审核奏章,没有实际对下管辖权,但对接皇帝,辖制尚书台。

御史台作为检查部门,下能巡查地方,弹劾官员,调查刑罚案件,上能封驳诏书,监督政令执行。

除此之外,中央到地方,官员开始细分品阶,吏也可通过郭嘉设置的考核方案往上升官。

他提醒皇帝:“陛下,拿下益州后,大汉的州牧,也该撤职了。”

小白:“这茬都快忘了,孔明你提醒的对……”

地方行政体系依然是州、郡、县,州牧改名为“巡察使”,仅负责监察,无兵权、财权。

州下设度支使、按察使、屯田使,分管财政、司法、农业,归巡察使管辖,但分别隶属六曹,实权仍归尚书台。

郡守任期五年一换,不得本地任职,县令以下官吏需通过“地方实务考试”,可升郡吏,郡吏可考中央官职,打破“吏不可为官”旧规。

“升迁标准由吏曹制定,具体的,回头让奉孝整理,吏曹就交给他了……”

小白懒得动弹,好在现在天热,石板上是字迹写了没多久就会干,一块石板够他慢慢写的。

至于内容,旁边有诸葛亮在,他会都记住并且自己完善的。

把自己的大致方案都写出来,小白起身,让诸葛亮伸手,把柳枝放进他手中。

“孔明,你把朕刚刚的想法都规整一下,回头拿去找杜卿好好开会研讨,今日朕休沐。”

说完,皇帝就扭头走了,徒留下在水边的诸葛亮,看着手里的柳条,心想皇帝到底觉得他是怎么样的惊世天才,这么看重他。

他一边想,一边折返往尚书台走。

尚书台里头的人都在低头做自己的事,诸葛亮自己默默去拿了张纸,自己磨墨,在旁边低调地慢慢整理全新的大汉官职体系。

把整张纸都写满之后,他看杜畿和荀彧他们还在忙,就没有出声打扰。

改官制事,不急在一时,现在尚书台忙活的事情更重要。

一直等到晌午大家歇了下来,诸葛亮才捧着自己改好的官制奉上。

“杜尚书,清晨陛下与亮商议日后大汉官职改制,亮把陛下所思整理一番,还请杜尚书一观。”

“是孔明啊,不必站着,你先坐下。”

诸葛亮这个新人虽然很新,并且一点资历都没有,但在杨修的对比之下,尚书台大部分人接受他的入职接受的很快。

杜畿从下属手中接了纸张,视线逐渐凝住。

半晌后,他收起纸张,赞叹的目光看向诸葛亮,“以你的才能,日后一定可以跟着陛下,把大汉治理地更好。”

诸葛亮没想到他会夸自己夸得这么大,羞赧道:“都是陛下的想法,下官不过是把陛下所思誊抄了下来,担不得您如此夸赞。”

杜畿笑着摇摇头,看诸葛亮的目光越发和善,“等凉州动荡平息,益州也安定下来,陛下所列的全新官制,也可开始变一变了。”

多好的少年人,这么有才华,但和杨修那种张扬挂完全不一样。

想法是陛下的,但是杜畿也曾经是皇帝贴身秘书,他还能不知道陛下的想法一般完成度是多少吗?

再者,就算都是陛下的,那陛下让诸葛亮过来汇报这件事,这个改官制的事,注定就是诸葛亮在大汉官场履历上的精彩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