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讨袁绍檄(2 / 2)

给太学学生们的新作业,可以学学这个,交篇文章上来。”

杨修看了眼面前的帛书,嫌弃道:“陛下,就这,也配让太学学生们学?”

行文也就流畅,用典虽多,但是也没见到什么很振奋人心的突出片段。就这,杨修一天能写三篇不重样的。

荀彧主动把帛书叠好,递给杨修,“陛下的意思,是让太学带头,稳定长安民心。”

去年才稳定下来的大汉新政权,就又要经历地方叛乱,难免人心不稳。

这时候太学带头,把联军当个笑话来看,完全不担心联军的威势,对稳定长安有很大作用。

其实小白只是想着给顺手给太学学生加个功课来着,因为他看这篇文章觉得还可以,并且难得搞笑。

但既然荀彧都这么给自己找好台阶了,小白就也不打荀彧的脸了。

又是自己做好老板的一天呢!

这么想着的小白拿出一个木骰子,看向自己的三位年轻近臣。

“伯侯、文若,德祖,选个数字吧,朕摇中的人,就替朕写一篇檄文。”

杨修蹭的站起来:“陛下,不用摇了,臣来!”

《告天下邪儒书》都写了,区区一篇讨伐袁绍的檄文算什么。

杜畿和荀彧看杨修这么想上,纷纷对着皇帝一抬手,把这机会让给了他。

他们俩只想做有实权,给大汉干实事的臣子,这种以文章出彩的虚名,就让杨修这孩子去玩吧。

于是杨修要了一大张纸,杜畿给他洗笔,荀彧给他磨墨,看着这小子一气呵成写檄文。

“夫国之兴衰,系于贤才;圣道之明晦,关乎士风。

今有袁氏者,四世居三公之位,一门怀不臣之心,外饰儒术,内藏奸邪,实乃汉室之巨蠹,天下之公敌!”

小白在旁边看着,不禁点头。

没错没错,都是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看看荀家,看看杨家,怎么就你们袁家这么不懂事,从上到下都是大汉反贼,躲在儒学的背后偷偷搞事的奸邪!

然后杨修仗着身份高,知道的多,开始深扒袁家到底都干了哪些事了,

“袁氏不臣,祸乱朝纲。董卓之祸,起于何进之谋,而成于袁绍之乱!袁绍此贼,避世为虚,实则终日教唆何进,私召边将入京,致使董卓乘隙篡权,天子蒙尘,洛阳焚毁……”

董卓这事,外人知道的信息有限,没人能比洛阳人和长安人更知道内情的了。

之前是袁家被董卓宰了,袁绍又反董卓反的够快,袁家勉强有个大义的名声。但现在他都主动反皇帝了,那朝廷也没必要给袁绍留面子。

袁绍的罪一大堆,袁术在地方也是迷信谶纬,天天想着造反谋逆。

早死的袁隗身为太傅,勾结董卓,软骨头一个,董卓废皇帝就是和袁家商量的!

杨修反正就是把袁家在灵帝这朝出了名的人都拖出来骂了个遍,顺便把卢植这个名人拉出来给大家看看,什么才是有骨气的儒生。

“袁氏一门,上不能安社稷,下不能抚黎民,唯以权术窃国,此乃大汉第一罪族!”

扒开袁家躲在董卓这个着名罪人身后的大罪之后,杨修继续开扒袁绍这混蛋的罪。

“士族壅蔽,嫉贤妒能。天下士人,本应以才德报国,然今之所谓“名门”,皆如袁氏——高谈仁义,实则无能!终日诵《诗》《书》,而不知民生疾苦;空论《春秋》,而不晓兵农实务……”

这里骂袁家是次要,主要重点是说士族垄断仕途,阻塞贤路,察举之制,已成私相授受之具。寒门子弟纵有管仲之才,亦因无“名士”举荐,终老田亩。

但是袁家这样的“名士”,举荐的寒门子弟,是要他们给自己做狗的。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起董卓,这小子就是寒门出身,曾经也仕途无门,还是袁隗举荐了他,让他一跃而上,最后祸乱大汉,最后董卓屠戮袁家,也算是一个颇为好玩的回旋镖。

接着就是骂这些串联起来的袁家门生故吏,到了地方,贪腐横行,鱼肉百姓,征税倍于常额,讼狱曲于人情,致使民不聊生,盗贼蜂起。

这些人搞乱了大汉,结果他们反倒成名士清流了,还顺便打压真正想给大汉做实事的人,天下还无人敢说他们。

小白看的连连点头,感叹道:“此辈非儒门子弟,实乃圣人之贼!”

杨修立刻把天子的这句话也写上。

杜畿看到这里,感叹得亏是弘农杨氏没人了,弘农的地基本都给了朝廷,不然杨修这小子,可也没资格写这些话。

杜家旁支的杜畿对这段文字没有半点反应,边上荀彧这会儿面无表情,想起了和天子初见的对话,有点心塞。

再是来说天子的新政实在光复大汉,使天下英才,无论贵贱,皆可凭真才报国。

而袁绍,很显然,这就是他这种大汉蛀虫怕失去自己的权柄,所以纠结天下诸侯,欲以兵戈威胁朝廷,恢复到他们袁家在朝廷的垄断人才地位,

最后是回顾一下大汉,让大家都脑子清楚清楚,不要被这些人蒙骗了。大汉是高祖刘邦创立的,他身边的人有什么士族?

中间光武中兴,倚仗的也是豪杰,不是经书空谈。

我杨修之前已经给大家开扒过儒家经学发展内幕了,真正儒生,就是我爹杨彪,卢植、蔡邕这样的,时刻心系大汉,懂得变通,以朝廷和天下为己任,毫不藏私。

不像袁家,以经谋私。

在这里劝天下人,搞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奸佞小人,躲在董卓背后的最大黑手,意图颠覆大汉的幕后黑手。

执迷不悟者,你就是袁家鹰犬,以后史书上也就和董卓一列,弃暗投明者,只要你要真才实学,长安欢迎你,我们伟大的大汉皇帝陛下不会放弃他的任何一个子民。

“檄到之日,望士林君子,共讨国贼,还天下以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