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亮开始排队,一直到太阳开始高悬,钟声敲响,另有监考官和抬着箱笼的士兵进来。
士兵打开箱笼,和监考官一起从中拿出卷子分发,监考官则是要给做人介绍作答规则,以及卷子、草稿的作用。
哪怕在士族之中,纸张也不是那么普及,很多地方官方文书和书籍仍然还是简牍和帛布,纸张多用于私人笔记、书信和草稿。
而现在,如此重要的考试,朝廷直接弃简牍而选纸张,这首先就让坐在考场上的考生们震惊。
其次,草稿微黄,看着质量一般,但是有好几张的卷子,张张洁白,上头的字比指甲盖都要小,各个一样的大小,还都清晰。
有心人看了这卷子,再一想外头如此多的考生,都会心头打鼓,不禁思考朝廷哪来的财力做这样的大事。
等到拿起卷起一看,头开始大了。
卷子一共三张,都是简答题,还都规定了字数限额或者要求写出运算步骤。
最开头的题比较正常,考《春秋》这些经书,问的是历史和礼仪,后面就开始问大汉农业,农税,大汉律法,最后是数学。
《春秋》五经,这都是士族强项,奈何题不多。
问大汉农业、农政的,不管什么身份,都只有走出家门的才能答得上。
大汉律法,除了考大家背的如何,也给出几个案子,让大家答怎么断案,断案理由。
数学,那就不提了,别管它是以问税收,问粮草还是问天文地理,都是给了数字就要大家算,还强制要用符号数字。
杨彪、蔡邕、卢植三位太学负责人坐在外面,一边等着时间过去,一边也在翻卷子。
他们同样是今天才能看到卷子。
因为以后太学还会教授改过的五经,所以五经的考题,多与历史相关,和道德、礼法相关的比重下降不少。
农政很显然,是在挑选善于此道之人和排除都没下过地的世家子弟。
数学与律法则比较公平,什么都不论,只看大家对大汉律法的理解,以及数学能力。
卢植略微欣慰,因为陛下充分听进去了他的话,出考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寒门子弟和士族子弟之间的不平衡,并且在削弱这些不平衡。
但是他也很心梗,因为经学的占比,比想象的小。
蔡邕也为此忧心,但他在考虑另一件事,“陛下,到底哪来的能力,能做出如此多的卷子?”
笔墨大家自带,但是纸张、卷子,这可都是皇帝提供的。
这么多的卷子,他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
卢植轻咳一声:“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考试。”
目前这么多人之中,只有卢植看过皇帝印的太学学前教材。
原本皇帝是要在考前一个多月开始往外卖的,但是卢植阻止了他,理由是都没考,就卖书,不会让人觉得朝廷心系学子,只会让人想劝谏皇帝不要把知识和钱挂钩。
况且寒门与士族资源完全不同,皇帝这卖书就是透题,士族能突击补习,寒门子弟补不了啊!
卢植就自己上,主动去外面广授课,士族自己就算冲着卢植的面子来听了,但是这些知识也是他们学过,寒门子弟没机会学的内容。
等到考完之后,这些考过的士人都知道入太学要考什么东西了,皇帝再卖书,大家也会更重视些。
有道理的事,小白都是会酌情考虑的。
等到午时,钟声敲响,监考官收卷,考生要去更衣,剩下的可以起来活动,但不能离开考场。不一会儿,另有士兵抬着饭食过来给大家分发。
一碗汤,一碗饭,一碟子咸菜。
对膏粱子弟来说,这样饭食实在简陋,但寒门和普通士族都没什么意见。
这几年天下都乱成什么样了,大家都过过苦日子,有干粮有热汤有盐的饭很可以了。
有人盘算着这顿饭的花销,心想这么多人,加一个菜那都是不小的开支供应,就这样挺好。
等到吃完饭,休息片刻,下午的考试就正式开始。
比起上午的简答题,下午是给一段材料,直接让自己选角度写文章,最少字数没有,最高限定一千字。
材料给的很让人意想不到,是现在的太学和过去太学的信息。
给了太学相关材料,然后让人自己来选角度写文章,这选什么角度也不能骂新太学啊!
带着杨修到太学来准备阅卷的小白和杨彪三人略一点头,阻止了他们的拜会动作,轻轻摇头示意他们不要出声。
好奇一天的杨修征得皇帝同意后,飞快去把今天的太学卷子都拿到手,看看都考什么。哪怕作为天子近臣,这考题他也还不知道呢。
半晌,杨修抬头,心想下午的文章基本都是送分题,除非是他这样的文采好的,不然一般人都很难写的出彩。
不过只要不脑子有病,写低分也很难。
相比较而言,上午考的那一堆简述题,反而是关键。
杨修拿着卷子,眼神蠢蠢欲动,“陛下。”
“想也不要想,德祖。”小白温声拒绝。
杨修遗憾地把卷子还给杨彪,就听见皇帝说到:“等回了未央宫,你自己考,朕可以单独给你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