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端水(1 / 2)

在卢植进入集贤楼的消息传遍长安后,荀彧也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主动去尚书台拜会杜畿,被他带入未央宫。

杜畿忙得很,杨修现在天天在在外联系士人为太学做宣传,贾诩作为监军看着吕布辅助他清剿作乱的匈奴,蔡琰作为女史,现在算是小白的半个秘书,因为她还有一半的工作是管理宫廷女性。

和卢植满长安躲猫猫的这段时间,小白虽然满长安不同衙门转,但是一直没回未央宫。未央宫的文书,纵使都是不重要的,也都被积压着。

现在来了荀彧,他作为小白正经秘书,到未央宫的第一天,就发现皇帝这里要看的文书和奏章,多的不行。

有这么多的活,首先就代表了皇帝手里的实权,被架空的皇帝是完全不用操心政事的,哪怕这些需要荀彧俩处理的东西,其实也都是不着急不重要走个过场的东西。

作为上司和前辈,杜畿自然是要和荀彧交代一些工作必要事项。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皇帝的日程安排做好。

陛下每天都很忙的,见什么人,去什么地方,而且可能还会有意外事件,所以要有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内大的规划,还要有三天之内的完整日程,其次得做好突发事件的预留时间。

最少两三天,陛下要去一次城外农庄和各大工坊,每天都要早起习武打坐,睡前打坐观星,这都不能忘记。

荀彧记着杜畿口述的皇帝行程,也是被皇帝这充实的每一天给震惊到了。

他是真没见过这么努力的刘姓皇族。

皇帝每天日程安排好了,其他政事那都是小事,荀彧上手就会的东西,不用多费心思。

于是,荀彧混到了皇帝身边,还成为了尚书台的尚书丞,没有别人分担的情况下,他一个人总领左右丞的工作。

而他上位之后,荀爽虽然还在司徒这个位置上,却已经不怎么管事和说话了,俨然一副有了荀彧这位荀家新人之后,他这位荀家旧人就要隐退的安分姿态。

对他这个态度,小白是满意的,也就不在乎荀府里头,荀家侄子天天恶补知识,荀爽捡起书本亲自给族人补习的事了

全大汉的地图,重要位置都有他的人或者亲他的势力把守,不是一时半会能倒戈的。

缩小到长安高层中来,太傅杨彪、太尉盖勋,卢植、蔡邕,这些名声和号召力都有的大汉忠臣和顶级大儒,都站在了他这一边。

荀爽中立,但荀家的未来押给了他。

三公之中,也就只有黄宛现在没有明确站他,但是无所谓,黄家是楚地江夏人,黄家虽说也是四世三公,但是影响力比不上关东关西的士族。

选官方式的巨变,带来的士族震荡,这还好说,需要小小头疼的,是学术上的风波了。

虽然有杨彪、蔡邕、卢植站队,但自幼学习儒经书的人,实在是太多,如郑玄这般,把五经和儒家神圣性放在第一位的,不在少数。

以前举孝廉,入太学,看的学的也都是五经。现在增设其他三科,五经作为一科,重要性大大降低。

这种神圣性和话语权地位的下跌,是部分儒生都无法接受的。

没人带头也还好说,但现在长安有郑玄,还有孔融,反对的人一下就有了主心骨。

郑玄下榻之处,每天络绎不绝的学生就是证明。

“文若,朕也不是小气的人。

学生有向学之心,该高兴才是。郑公为长安无私讲学,还把算数和经义结合起来授课,朕甚喜之。”

荀彧仪态甚好地端坐在未央宫里,身上不再有焚烧的香气,只有时令的花香。

听着天子的话,虽然荀彧咽下了不少话,但本着不能让老板尴尬的原则,荀彧还是得开口说话。

“郑公为人耿直,一心向学。陛下想郑公去太学授课,怕是有些难度。”

这话在皇帝面前真的说的够不客气,但是实话。

郑玄那是什么人,所有人都公认的好学之人,不掺和政治的,来长安也是为了学术正统高低。

只想利用他的声望和本事,让他去太学传授陛下您只想让他教的课,那不可能。

就算他做了,但是后面发现朝堂的利用之心,后面问题更大。

至于劝服郑玄,这压根不可能。

卢植、孔融也是刚直之人,但二人是儒家“君臣”思想入脑的人,身份还都是大汉官员,皇帝只要愿意,无论威逼利诱,还是放下身段,劝服他们那都是有可能的。

但郑玄不一样,灵帝、袁隗、荀爽,多少人找郑玄出仕,他都不出仕,真的是个一心在学问上钻研的人。

臣的身份都没有,在学术立场上更是完全对立,郑玄不跑到陛下你面前指着大骂陛下你不读圣贤书就不错了。

不过只会反驳皇帝,那可不是一个好臣子该做的。

荀彧缓缓抬头,明亮的眼睛看向边上,手拿着大印,在奏本上随意盖章的皇帝。

也就是长安产出的纸张足够,能让他不用看竹简,那些荀彧整理过的无聊奏本,他可以盖个印章就当批阅好了。

“陛下。”

他开口喊了皇帝,等到皇帝的目光转向他之后,说出他的方案。

“臣家中亦有族人专心研学,以待考入太学。久在家中,错过两位当世大儒的授课,难免可惜,该让他们也出门见识一番。”

“卢公和郑公,皆有所长,纵使现在二人不睦,也不妨碍求学的学子彼此学习。”

“文若,还是你反应快啊!”小白笑着,松开手里的大印,任由实心的玉石掉在桌面。

让荀家子弟或者其他要考太学的学子一起,分别在卢植和郑玄处听课,听了之后,学生也可以提问,比如问郑玄卢植之前教授的某个东西是什么意思,给卢植看郑玄布置的什么功课……

主打的就是一个混杂,目的是让隐有分庭抗礼之势的两边学者的大型文化活动。

再仔细点,每天还能提前让荀家人背题,去提问卢植和郑玄,来不着痕迹引导他们讲学内容。

事要是能办好,管他什么方法呢。

“那此事,朕就交给文若你了。”

当然,只让荀家人办,这事风险也高,就那么几个人,来回三次,估计卢植和郑玄都对这些人要眼熟了,回头再和杜畿说一声,杜氏韦氏也可以出点人去听课。

要考太学的就免了,已经有些小官小职的可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