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是当时最着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
从马融那里结业回乡的郑玄,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
汉灵帝建宁元年,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
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建宁四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
郑玄从四十五岁被禁锢,到了五十八岁才蒙赦令,前后长达十四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着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
后面他多次被不同人征辟都不出仕,就在家乡隐居,专心学术,弟子遍天下。
一句话说,这个人不能轻易处理。
小白充分理解刘宏搞“党锢之祸”,大汉官场上下联结都这样了,再不打击,还等着给他们送钱,请他们吃饭呢。
还有这些个大儒,又有事没事身边至少几百个知识分子的弟子围在身边,随便对朝政发表个观点,瞬间被一群徒弟传到天下,这到底是谁的朝廷?
他也理解杨修现在给他提前预防的行为,因为郑玄真的,真的,很难搞。
这么一个毕生研究古文经学,对当官没兴趣,醉心学术,主张“章句训诂为学问根本”的大儒,被他点名做儒生走“邪道”陷入章句的典型,他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学术未来,都得来长安一趟。
他比孔融难搞,就难搞在他压根不是官员上。
孔融是大汉官员,做了什么被处置哪都有章法,但是郑玄是清流学者领袖,他犟起来,卢植作为友人怕都是劝不动他。
“父亲最近几日都和卢卫尉、蔡太常在一起,商议如何接待郑公。”
三个当世大儒凑在一起,计划怎么让郑玄少给他们的改革上压力,同时杨彪还要看着卢植,不要让他反水。
小白安慰杨修:“不慌。郑公来了,我们自然欢迎,长安是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拿出你们弘农杨氏的气魄出来。”
杨修:“……”
这倒不是气魄不气魄的问题,都要开始在学术领域厮杀了,是你死我活,谁遗臭万年,谁流芳千古的问题。
小白又说道:“官是官,民是民。虽学者之间互有往来,但朝廷大事怎可由乡野之人妄议。”
他要骂就骂吧,他作为大汉百姓,小白这个天子会包容他,但你们这些大汉官员,不准下场,也不准搭理。
杨修明白皇帝的意思,但得提醒道:“虽也可以,但是郑公不会轻易离开。依我看来,待到太学收徒,郑公怕不是也要在长安授课……”
到时候官方有太学,但是名满天下的大儒郑玄也在长安办个学校要来和朝堂打擂台,想想都让人觉得眼前一黑。
“无妨,郑玄要是来长安办学校了,也是为长安教育事业做贡献。”
小白这倒是不介意,现在教育资源多紧张啊,郑玄还除了经学,又会 数学,又会天文,他愿意教书,下放教育,这是天大的好事。
“笔墨都在,德祖,我口述,你来拟招。”
杨修熟练的站起来,从皇帝手里接了笔。
“朕绍休圣绪,惟新庠序。夫太学者,明道正俗,育才为国之本也。
往者章句泛滥,经义壅蔽,致使通经者不能达政,习礼者不知安民。今革旧弊,立新规……”
诏书就两个要事:唯才是举、考试入学。
“凡入太学者,无论州郡、门第,皆需试以《春秋》《尚书》大义,兼考律令、算数。”
现在天下学问还是儒学为主,在其他书籍自己没有大范围印刷之前,小白考试还是放了的儒家典籍。
只是到时候具体考试的内容和考试比重嘛,这个再看。
“太学设五经、明法、农政、算学,四科,诸生各专其业,岁终课试,优者授官。”
还单独给了儒家五经一个科目,小白觉得自己真是善良。
农政塞进算学里了。
等他以后再多印点书,能养得起的人在多一点,能种药材的土地也更多一些,就可以再开养殖、医学两科了。
“州郡举荐之士或白衣自学之才,若三次科试不中,黜退还乡;能通一艺者,亦可入学。”
不论什么身份,来了你能考上,或者你是个单科天才,那你就能上,什么都不是,还三次都考不上,那就滚吧。
想靠着身份躺平入仕的士族子弟,就是小白重点打击对象。
只有换成考试,废了举荐这套路,朝廷要在全国办事,那些地方官员和士族豪强才不会动不动在朝堂里找人拉关系。
他现在还没有废除举孝廉的制度,反正地方要征辟人才,还按照举孝廉来,暂时小白也不插手,就是从他现在开始,以后举孝廉的,别想入中央。
郑玄就是一学者,小白没想为难他。
他如果以后还很烦人,并且带头破坏小白的政策,那他也不介意给太学的加上一条潜规则:师从郑玄者,直接刷下。
“大汉很多的英才都没有被举孝廉选上,朕很痛心,不为别的,只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公平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有才者能为大汉尽忠效力。
措辞德祖你自己拟,强调一下朕要亲自拟题,阅卷,结果会统一公示展出,保证选才公平。”
又亏得杨修年纪小,没孩子,家族也没什么人了,不然这封诏书,他铁定不会拟。
但现在的弘农杨氏已经是只有不到五个人的小门小户,杨修还是个超级自信的天才少年,所以他甚至还写的很开心。
看着被杨修润色过后的诏书,小白在心中默默感谢地下的董卓和郭、李二人。
人虽坏,但真的办事太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