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的约定小白当然很是遵守的,但是也该想想下一个丞相了。
小白的目光看向朝上众人。
眼睛亮起来的陈平这都不用考虑,太年轻了。
萧何他们在会稽干的很好,才升到咸阳做中央管理没两年,资历太浅。
张良和李由还得做对照组让他们竞争呢,秦相的儿子和韩相的儿子,目前有别人的情况下,小白没想让他们俩任何一个人上,他在故意造谣这俩的宿敌关系,炒他俩cp呢。
目光看向王离,小白眼神暗示,却见王离立刻举起杯子遮住脸。
行吧,那小白直接点人。
【章邯,就由你接任丞相吧。】
章邯在大秦十年的时候,被太子小白要去了没影的落星城,从零开始陪着太子搞基建。
在落星城这个郡守登基的城市做府尹一直做了十年,这期间章邯也有回咸阳,帮助太子裁减少府职能,重新设立官职。
大秦二十四年,章邯回了咸阳,官职是管天下人口和税收,不可谓不位高权重。
他给自己以后的晋升路线,瞄准的是赵高的盐铁司,只是没想到,会突然被太子点成丞相。
行吧,也算是大大的升职了,章邯没什么可抱怨的。
大秦二十八年,到章邯做丞相的时候,小白都已经继位十四年了。
章邯还挺幸运,赶上了淮阴种植园的水稻种植新技术在南方和蜀地大力推广,东边和南边都相对稳定,不像蒙毅在位那十年,为了黄河的水利工程每天焦头烂额。
而且这时候,鄱阳郡的教育事业也很成熟,已经不少百越贵族都是受过儒家教育出来的。
大秦三十年,东南台风席卷,包括淮阴在内的东南大片范围全都受了灾,只是淮阴一直以来都在修水利设施,排水做得好,还规划了泄洪区,因此灾情可控。
南边的鄱阳有郡守吴芮带着郡内官吏百姓一起救灾,长江泛滥起来完全控制不住,救灾就是抢救人和物资。
好在这里有大型湖泊可以调控,并且长江水边的人有充分的应对大水经验,所以这水灾虽然损失也不是很大。
要说还有什么影响,大概就是从秦朝开始,也开始记录长江的不定期洪水了。
这一年台风之后,扬越新首领宋杰立马上奏大秦,说自己和族人仰慕大秦的强盛和发达,也想为自己的部落求取大秦的稻米种植和沤肥技术。
为了部落子民,他觉得做大秦的藩属国都太不够格了,愿意带着所有族人一起并入大秦,就是大秦能不能先管一管我们今年的子民的吃饭问题。
按常理来说,儒家对这种“仰慕天恩,自愿归化”的行为会很激动,其他学派也会一样,大家毕竟都是中原这块混的学派,这方面的想法其实都差别不大。
不过这次,基本上都没人对扬越的归顺有太大夸赞,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来找大秦要饭的。
虽然首领为了部落子民能生存,主动放下身段的行为挺仁的,但是自古就没有嫌粮多的,自家的粮都不够吃,还拿出去救灾,没这样的道理。
为这扬越归顺一事,咸阳还兴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民间有士人为此争辩,学界有学宫的诸子百家和学生们争辩,朝堂上也有士大夫们争辩。
最后是儒家在朝堂上唯一的九卿,奉常叔孙通上表,慷慨激昂的表示这是陛下的仁德感召了蛮夷之地的归顺,宋杰也不是一般人,是学习我们中原文化,儒家诗书礼易长大的人,不是一般蛮夷……
巴拉巴拉一大堆,最后中心思想就一个,陛下,咱花点钱,收吧。
其他觉得这事浪费钱的人很不满意,当庭奏对反驳,一说那地方的地瘴气横行,危险又没用,二说那里人也没见的有多少,看上去要花的粮食不多,但归了大秦,那要花的基建费用可不少,三说你儒家难道就能担保蛮夷不会背信弃义吗……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仁慈的皇帝小白还是被宋杰的归化之心感动,同意了他的上表,划扬越为豫章郡,封宋杰为豫章郡守,曾经的贸易关税取消,以免税、授田的政策吸引中原人自愿南下定居。
北粮南调太浪费了,从淮阴、会稽还有鄱阳三郡就近调粮吧,每郡都凑一点,足够养活小小一个扬越了。
既然是大秦的一份子了,文字、语言、度量衡还有礼仪,那就都跟着大秦来吧,不过皇帝开恩,允许地方保留自己原始的图腾崇拜,这方面不强制。
一下全都换成大秦的东西,势必会引起极大的反弹,先华夷共治,但是戍边的秦军可以先派过去驻扎,就赵佗吧,他还能兼领新豫章郡的水利工程修筑。
赵佗也算是从前得嬴政信任的老人,能领兵能治下,大秦八年就被小白要到淮阴做守将,两人还挺熟。
现在全新的领土,虽然地方是又穷又差,但是小白相信赵佗可以做好豫章将军。
他过两天就去落星城,给赵佗打一柄新剑来激励他。
就是镇南剑这名字不合适,扬越是自愿归入大秦的,镇南二字显得大秦太霸道了。
小白随口问张良觉得什么名字比较好,张良仔细思索一番,“陛下,您觉得安南护越剑,如何?”
安抚南疆,护卫归入大秦的百越。
【采纳了。】
郡守还是曾经的扬越君长宋杰,他毕竟是主动归顺,还是鄱阳儒家十二新贤的弟子,让他做这个名义上豫章郡的最高长官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对豫章郡,朝堂还会再派掌管水利、盐铁、农业的官员过去。他们不是要大秦的农业技术吗,那就派人过去教导,教育也得跟上,你们鄱阳郡找两个人过去。
宋杰第一次做大秦官员,没经验,让他去鄱阳郡,找吴芮培训一下。
于是就这样,章邯做丞相才两年,就自动收获一桩开疆拓土的大事。
这下章邯觉得陛下当初去泰山去早了,不应该大秦二十六年去的,这要是再晚个四年,自己章邯也能在大秦文臣榜单上,有个一席之地。
大秦二十九年,大秦学宫祭酒,大秦统合定宪公李斯去世,享年八十八。
也许是李斯这个老伙计的死让嬴政太伤怀了,嬴政的身体也开始差了起来,小白也回了咸阳宫,定期给他把脉看病,带着扶苏还有侄儿们去照顾他,不怎么在外奔波了。
大秦三十年,在辽东让胡人看他跟看鬼一样的项籍请奏,他也想回楚地家乡,衣锦还乡。
小白很欣慰,直接封了他“大秦破军定胡将军”,虽然只是将军,不是大将军,但韩信的军功有目共睹,项羽就在辽东这小地方,军功有限。
他也不能把胡人全屠干净了,给匈奴人让地方事小,把自己的军功全霍霍了,还要被咸阳的官员集火喷的。
不止封号,还给他派了几个大秦学宫的毕业生,有渔业养殖,有桑树种植的,还有道路修建的,让他们跟着项籍,不论他要去楚地的老家,还是上郡的家,都保证让项籍有地方花钱,充分完成“衣锦还乡”成就。
自从小白带着韩信“衣锦还乡”开始,这四个字逼格无限拔高,在外功成名就,不回来回报家乡,那都够不上这四个字。
韩信以前为了母亲花钱给淮阴,现在为了母亲花钱给西边的丝路上新郡。
虽然他是个穷光蛋,但他也确确实实因为这些大方的行为闻名天下,是个有名的孝子,会回报乡里的义士,哪怕有一天辞官了,在天下间有的是人请他吃饭,走哪儿所有人都高看他好几眼。
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是从小不缺钱,现在也功成名就的项籍最想要的,小白决定好好满足他。
话说回来,楚人还是人才多啊。
项籍天生的将军,他的兄弟们也都不差,在项籍被小白薅走之后,项梁连夜把剩下的儿子和侄子们聚在一起,重新给他们好好进行再教育。
现在的项家子弟,有跟着项籍去辽东混的,有跟着项梁在河套做官,也有在大秦学宫里求学,毕业就能上岗的。
别说项籍和他族内兄弟们了,就说熊心,隐姓埋名,但大秦谁都知道他是楚怀王的孙子。
大把年纪了,本来在河套牧羊,后来成功实现苜蓿本地化大面积种植,给河套一带的牧民们提供了高蛋白牧草,现在是大秦的“秣陵侯”。
前些年嬴政听说了,都感慨楚怀王有个天才孙子,然后特赐“嬴”姓给他,以表大秦对他的看重。
小白觉得,他纯粹就是小气,一点子孙的好名声都不想给楚王留。
大秦三十三年,干了五年丞相的章邯退休,章邯的接班人小白已经想好了,就萧何了。
已经在中央干出点名声的萧何,在所有人的震惊目光之中,直接被点了做丞相。
虽然皇帝开始着家,章邯这个老丞相其实比其他的丞相都要舒服,但萧何作为被皇帝看重的人,收到了很多皇帝钦点的工作,被点为丞相以后,他都预见到了自己以后的工作量。
当然,能坐上丞相这个终极臣子的岗位,萧何还是很激动的,然后就又被刘季上门讹了一顿酒菜。
萧何:“……”
你都是大秦商人们都整天巴结请客的招商部长了,手里握着大秦所有私营但得官授的业务,去哪不缺酒吃,还差我这点酒菜?
抱怨归抱怨,但还是请客了。
对萧何做丞相,韩信很震惊。
他和萧何是认识的,出于小白的某些恶趣味,在大秦十五年,沛县县令晋升会稽郡守,入京来述职的时候,小白顺道让他去见了韩信,给韩信上课。
这也是有原因的,萧何路过淮阴,拜访了韩家和周韫,周韫托萧何带了家书给韩信。
萧何很仰慕如此少年天才的韩信,一开始两人相谈甚欢,但是当萧何拿出周韫的家书,韩信脸色大变。
他猜也知道母亲是找他要钱的,找个外人送信就是再给韩信宣扬一波名声。
韩信也不是小气在乎钱的人,但是搞城建的钱花起来跟流水似的,他不在乎也多少会心疼。
这钱他还是想在手上多留一会儿,晚上几个月再送去支援淮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