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淮阴 一(2 / 2)

白仲乙:“……”

这能是我好好照顾的吗?

白仲乙就这么恍恍惚惚地被县令推出去,赶紧跟在太子几人的后面,这一跟就是好些天,从县里到县外,白天到晚上,地上到水上,走的他都腿酸了,年纪小小的太子居然都没见的有多累。

再逛完了县东南西北后,坐在水面的舟上,白仲乙坐着慢悠悠摇船桨,一双腿总算能休息了。

而小白则是带着他的小团队,开会中。

【经过这些天的调研,我大致先总结一下淮阴地形。

由于淮河干流穿境而过,泗水、沭水支流在此汇入淮河,因此淮阴河网密集,境内多洼地积水成湖,地势低洼易涝。】

张良尽职尽责捧着竹简做会议记录中,韩信等着听后面的,公输典等人安静听太子发言。

白仲乙在后头听着,太子的词虽然有些陌生,但确实把淮阴地形总结的很好,淮阴是这样的河湖纵横、地势平坦但易涝,沿河高地与沼泽并存的水域城市。

【观察下来,虽然淮阴人也种田种稻,但生活更依赖渔业和水运。】

这韩信有发言权,“我们淮阴人是这样的,基本都会钓鱼,我等会儿给太子钓两条鱼。”

白仲乙很欣慰,虽然看着韩信是个不说话的闷葫芦,但是关键时候他还是挺会表现自己的,不愧是他们淮阴县的人才。

【想要规划淮阴,得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交通这些城市核心需求,同时依托水网资源,发展淮阴特色产业。】

白仲乙开始听不懂了。

也不是完全不明白,隐约能明白一点,靠着太子的表情和语境也能大概猜出是什么意思。

所以,是他白仲乙想的那个意思吗?

韩信不懂就举手,小白点头,让他说。

“殿下,淮阴确实需要平衡防洪排涝,灌溉供水也是农人离不开的,航运交通是我们这里的天生资源,但是能发展什么淮阴特色产业?”

小白给他举例。

【只看农业,这里身处南北交界地带,水热条件都很不错,能种麦也能种稻,很合适成为大秦粮仓。

再看渔业,这里天然渔业资源丰富,可以做鱼干、虾酱这些重盐耐储存的腌制产品。

东临黄海,可以煮盐,芦苇众多,能发展编织手工业,其他草木资源丰富,还能造纸发展教育业。】

韩信点头:“淮阴位置重要,是大秦重要之地,如果以后能产盐,做耐储存的渔业腌制品,可以供给军需。”

听得头脑发热的白仲乙想给韩信来个头槌,这是军需和战略要地的事吗,这可是关乎他们淮阴县百年发展的大计!

作为淮阴本地人,白仲乙跟着太子这些天,也重新看了一遍淮阴上下,到现在,听了太子对淮阴县的规划,他可太明白这都代表什么意思了。

别的不说,作为县丞,他是见过纸张的,放在县里珍贵无比的纸张,白纸就那么些,如果他们淮阴县也能自己造纸了,可想而知未来淮阴上下的学风该是何等鼎盛!

但是现在是太子和韩信说话,韩信也算是太子侍读,身份比他这个小小县丞高,他纵使抓心挠肝,为家乡的未来紧张不已,也只能双手抓紧船桨,在后面忐忑紧张着。

【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得保证淮阴城水网清晰,并且不会被洪水影响。】

小白说着,拿出地图来,这是他这些日子在淮阴绘制的。

张良提醒道:“殿下,白县丞世代都是淮阴人,想必也能有些见解。”

一路上过于安静,导致都快忘了这人的小白也点点头。

【白仲乙,你也坐上前来。】

“是,殿下!”被点名了的白仲乙强忍激动,轻轻挪到张良让出来的一个空位上,

【淮阴城需要在沿淮河主干,修建夯土堤防,城池上游单开一块分洪区,减少洪水来时对城池的冲击。】

小白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移动。

白仲乙想了想,鼓起勇气道:“殿下,射阳湖可以做这个分洪区。”

战国后,河水泥沙逐渐淤积,江淮间诸多支流注入射阳湖,吴王夫差开通联通江淮的邗沟,东北通射阳湖,这里湖最深且阔,能受诸州邑水,东走入海,作为分洪区的话,白仲乙认为可以一试。

小白抬起头看向他,夸赞起来。

【你的想法我记下了,可以作为参考,列入计划方案之中。】

接着,他继续开会。

筑堤分洪是基础,还要开挖排水沟渠网络,参考郑国渠的“井渠”技术,将洼地积水引入人工河道或沼泽湿地,降低内涝风险。

既然有意把淮阴打造成未来大秦粮仓,那还得引水灌溉,保证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

淮阴作为以后沟通南北的重要水运交通枢纽,还得疏通、拓宽支流河道,修建码头,制作简易船闸调节水位差……

总之,按照太子设想把淮阴建设起来,不惜民力也得十年,爱惜民力少说也得三十年往上。

可只要一旦建成了,那他们淮阴,就是东边南北水路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了!

小白鼓励韩信。

【韩信,你如今是我的侍读,衣锦还乡就不忘提携家乡,你多努力,以后争取位高权重不缺钱,反哺家乡。】

张良笑着补充道:“还得爱惜身体,活得久些,你在一日,就是淮阴的支柱。”

白仲乙都目光炯炯看着韩信,好好好,他们淮阴真是出了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啊!

只有韩信还在懵逼之中。

啊,我有想这样衣锦还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