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都它是各国上层那些事,民间什么情况,社会发展什么程度,经济什么状况,那是一点看不到。
小白觉得,还是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来吧,刁无忌那种写史方式就挺好,虽然不记得他的样子,但是他的事,自己已经想起来一些了。
嬴政敢让他来看着修史书,小白就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但是这种记录史书的方式一提出来,除了齐墨展眉,其他人都是皱眉,无他,民间风俗,还有奇人奇事奇案这些,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计入史书的必要,毕竟史册珍贵,一字传千载,岂能如此浪费?
只有老二老三,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立即同意,当场就表态太子弟弟说的对。
不待旁人说出反对之语,小白立刻又补上最后一句。
【诸子百家贤者,亦是诸国思想文化上的奇葩,为学派和贤者书史,不可遗漏。如此,方能成一代信史,传之后世。】
老二、老三刚说完一句“太子说得对”站好台,其他人也都立刻跟上,这个说“太子言之有理”,那个说“太子深明大义”,后面的说“太子雅量令人叹服”,各种夸夸很快把他们俩的站台话淹没。
庆幸自己还没把反对话说出来的人,已经开始琢磨给自家学派和先贤写的内容要放在哪一部分,被称为什么,排第几比较好了。
在场大家都对太子定下的修史意见没什么问题,小白最后拉出他后面的张良。
【这是我的侍读张良,新郑人,他负责一部分韩史内容。】
把人交给胡毋敬,小白就不管了,去外边坐着,把里面留给大家吵架。
果然,在他出去之后,大家的目标也不是放在张良身上,而是开始争论史书怎么安排。
既然已经决定按太子所说的方式来修史书了,那内容类别就得好好商议了。
国、君、臣,这自然是放在前三,而且顺序没得商量。但是排在第四的,那就很有的争了。
有人提议礼乐之道,有人提议放诸子百家,就只是在场的儒生们,都为这两个,吵得不可开交。
光是叔孙通和淳于越这两个,就站的不同,外来的儒生的们各有道理。
叔孙通:“名臣之后,自该是诸子百家!当时名臣,何人不学,都是学于百家,报于国家,理应如此!”
有一个算一个,那个有名的大臣不念书啊,念得不还是我们的学问吗,放他们后面,我还觉得委屈了呢。
淳于越:“礼乐为先,国、君之后,该是礼乐,再臣!”
确实是委屈了,但是淳于越觉得,是礼乐华表委屈了。
伏胜:“诸子百家,我儒家当为先!”
不愧是从齐鲁来了正统入门代表人,他更牛,不管诸子百家在大类里什么排序,总之这个二类里面第一的名头先要定。
都是学秦法的大秦公子,老二老三那哪能同意。
子齐:“我大秦以法强国,自当以法为先!”
大类他也不在乎,但是二类里,他学法的大秦公子要是让儒家开头做第一,那都对不起小白各种花样教学下他熟记的大秦律例!
而齐墨,他们都支持放奇人奇事奇案,前三都是庙堂之事,后面的该放民间之事平衡一二了。
齐鸫:“庙堂事毕,自该江湖。民者,国之基石,而百家之中,你们贱儒也配为先!”
他是第一个开炮直接对学派人身攻击的,这话一出,立刻点燃了在场儒生们的怒火。
淳于越:“尔等鄙陋之墨安敢在此放肆!”
叔孙通:“言必称利的逐利小人,也想当先?”
伏胜:“你们不知人伦、不懂礼乐、不分尊卑、不知贵贱的荒谬之辈,还是快快自请离去,别污了史馆的地!”
率先开炮的齐鸫哪里会惧他们:“我来此,那是受邀前来,为正史书,以免好好的《战国》,被你们儒生再修成了另一部《春秋》,你们这些自私自利的虚伪儒生,正经事做不了什么,惯会空谈仁义,以笔骂人。”
伏胜气笑:“你们墨家这些无父无君的市井小人,人间禽兽尔!”
齐鸫淡定回喷:“不比你们儒生,以礼乐繁缛,虚伪矫饰,换了皮的盗贼罢了!”
看着他们,老二老三觉得法家的牌面靠他们了,尝试着参与骂战。
老二子齐:“你们一个空谈仁义,一个空谈兼爱,皆是无用之论,还是别说这些了,回归现在的正题吧!”
然后,他就被两拨人集火了。
伏胜:“秦法又变,是否是皇帝也认为过去的秦法过于严格,害民久矣?”
齐鸫:“法家暴政,比儒尤甚,酷吏之辈,何谈治国?也就比言必称天道的巫祝之流强于微末。”
边上邹雄带着儿子邹恪正看热闹呢,冷不丁也被人顺嘴骂了。
邹雄当场骂回去:“天地有阴阳,万物有差等,你们这些有违天和的狭隘之辈!”
正在骂墨家的伏胜顺嘴也骂一下阴阳家:“重天象,轻人伦的方士之流。”
邹雄:“空谈仁义,不懂天理,不敬天地的小人!”
听着里头的争吵声,小白安心闭上眼睛,听别人吵架,果然会让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