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秋分(2 / 2)

德兴穿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军装,却熨得平平整整,胸前别着枚软皮像章,身姿笔挺地站在丽新旁边。

两人站在一起,丽新的脸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手紧紧攥着德兴的袖子;德兴的嘴角一直翘着,眼里全是笑意,时不时低头跟丽新说句话,眼里全是温柔。

夏桂珍坐在东屋炕沿上,看着他们给亲戚们敬酒,心里比谁都高兴。

她想起定亲那天,丽新紧张得躲在灶坑边烧火,攥着衣角,头都不敢抬。德兴来了,手里揣着块水果糖,递给丽新时,脸比丽新还红。

谁能想到,这两个腼腆的人,通过书信往来,竟越聊越投机,如今能喜结连理。

她知道,往后德兴要回部队,丽新得一个人在家,日子可能会有很多不容易。

可她更相信,凭着他们对彼此的心意,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得甜甜蜜蜜。

就像她和丈夫老吴一样,虽然老吴的腿脚不是很方便,可对她是真心实意的好,对红利也是真心实意的牵挂。

齐丽红喝了两杯酒,两颊红通通的,看见桂珍望着新人傻笑,拍了拍桂珍的肩膀,“怎么样,我说能成吧?这不就成了?”

夏桂珍和齐丽红作为双方的媒人,又是同事,经常凑在一起,躲在厂子休息室的长椅上聊这对新人。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她们身上,暖烘烘的。夏桂珍笑着说:“丽红,当时我还以为丽新和德兴这事儿成不了呢。丽新性子闷,话少,德兴又常年在部队,一年见不了两面,没想到这么顺利。还是你有眼光,当初要是你没想起德兴,丽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齐丽红也笑了,拿起炕桌上的苹果,用衣角擦了擦果皮,“不是我有眼光,是他们俩有缘分。”

她咬了口苹果,甜丝丝的,“咱俩就是牵了个线儿,后来他们书信往来,德兴跟丽新说部队的事,丽新跟德兴说家里的事,越聊越投机。”

“可不是嘛,依我说,俩人想在一起好好过日子,还是得交流,唠嗑,把嗑唠透了,像我和我们家老吴似的,这都是缘分。”

齐丽红点了点头,又咬了口苹果:“可不是嘛,缘分这东西,真是奇妙。之前丽新还跟我愁,说怕跟公婆处不好,结果三婶儿拿她当亲闺女待,这日子肯定能过好。”

丽新和德兴结婚后,在家待了没多久,就跟夏张氏商量,想去德兴当兵的地方。“娘,我在家也没啥事,不想种菜,也不想进城卖菜,去德兴那儿,还能照顾他。”

丽新说得有些腼腆,却很坚定。

夏张氏听了,心里又不舍又欣慰。她不舍得丽新走,可又希望她能离德兴更近一点儿,彼此有个照应。

她给丽新收拾了满满一包袱东西,有腌菜,有缝好的厚衣服,还有攒的几块钱。

德麟赶着马车送丽新去车站,上车时,丽新回头挥手,眼里含着泪,却笑着说:“娘,大哥,我到了就给你们写信。”

转眼,俊英和德昇结婚就满一年了。这一年里,俊英从一个刚嫁过来的腼腆姑娘,变成了怀着孕的温柔媳妇;夏张氏从盼着儿媳常回家,变成了盼着孙辈儿出生,盼着儿子回来。

德昇还在部队,偶尔会寄信回来,信里总说部队任务紧,回不来。

俊英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心里虽有思念,却也理解。

德昇是军人,有他的责任。

随着月份的增加,俊英不可避免的胖了起来,肚子大了,行动也不方便。

每天傍晚,她都会坐在刘家院子里的槐树下,摸着肚子,跟孩子说话:“孩子啊,你爸快回来了,他会给你带小拨浪鼓,还会抱你呢。”

槐花落了,落在她的手上,软软的,像孩子的小手。

张义芝会坐在她旁边,给她剥花生或者葵花籽儿,笑着说:“别着急,德昇心里肯定记挂着你们娘俩,等任务松了,肯定会回来的。”

夏张氏还是每天坐在窗前,只是现在,她不光盼着俊英回来,还盼着德昇的信,盼着能早点抱上孙辈儿。

她每天都会去村口的老槐树下等邮递员。

或者,对着窗外的坝埂发呆。想着俊英刚嫁过来的时候,每天从坝埂上回来,笑着朝她招手;想着德昇穿着军装,第一次回来的时候,站在坝埂上,远远地就喊她“娘,我回来了……”

转眼立冬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夏张氏坐在窗前纳鞋底,手里的针线穿梭在布面上,鞋底上绣着个小小的“昇”字。

这是给德昇做的棉鞋,等他回来穿。突然,院门外传来马车的铃铛声,“叮铃铃”的,很清脆。

她抬起头,眯着眼睛往门外看,只见一个穿军装的身影,从马车上跳下来,走进院子。那身影很高,肩膀很宽,是德昇!

夏张氏一下子站起来,手里的针线“啪嗒”掉在地上,她顾不上捡,光着脚就跑出去,笑着喊:“德昇!你回来啦!”

德昇紧走几步,上前抱住夏张氏,声音有些沙哑:“娘,我回来了,俊英呢?她怎么样了?”

夏张氏拉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他,看他瘦没瘦,眼里满是欢喜:“俊英在她娘家呢,怀着孕,行动不方便。咱们明天一大早就去看她,她肯定高兴坏了!”

德昇点点头。

夏张氏拉着德昇进屋,童秀云带着孩子们围过来。德昇从帆布挎包里拿出来水果糖和奶块,分给孩子们。

还有两块花布,花布是浅蓝色的,上面印着小碎花,是俊英喜欢的样式。

一块给了童秀云,感谢她照顾爹娘的辛苦。一块装进挎包里,给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