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密报京华谋远略,潜龙终待共扬帆
云蒙山的雪开始化了,屋檐下的冰棱滴滴答答淌水,把地面浸成深色的泥。李明远坐在指挥部的炭火旁,手里捏着那份从鲁省带回的泥土样本,锡盒打开着,那股混杂着盐碱与原油的腥气在暖烘烘的屋里弥漫。桌案上摊着两封信,一封是给八路军总部的密报,另一封是王鲁生刚发来的急件——松井的勘探队换了新设备,正往土岗子方向挪动。
“旅座,这事儿真要上报?”赵大山蹲在炭火边烤红薯,火星子溅到鞋上也没察觉,“万一总部觉得咱现在折腾油田太早,让先专心打鬼子咋办?”
“糊涂。”李明远把锡盒推过去,“你闻闻这味,这不是普通的泥巴。总部的老首长们比咱看得远,他们知道石油意味着啥。再说,咱现在缺的不是想法,是人才和设备——总部在陕北经营多年,说不定有懂石油的专家;跟友军打交道多,或许能弄到勘探设备。”
他拿起给总部的密报,上面除了详细描述鲁省油田的位置和特征,还附上了王鲁生画的地形图,甚至标注了土壤样本的油味浓度。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段:“……日军松井部队正逼近油区,其装备简陋然目标明确,若不早做筹备,恐为敌所夺。我部兵力有限,恳请总部协调技术与设备支援,共护此国之命脉。”
“写得在理。”孙茂才凑过来看,“既说了油田的重要性,又提了眼下的难处,还把姿态放得低,总部肯定会重视。”他突然想起什么,“听说陕北那边有个延长油田,虽然产油不多,但有自己的钻井队,说不定能调些人过来。”
李明远眼睛一亮:“延长油田!我咋忘了这茬!那里的老工人钻了一辈子井,啥复杂的地质都见过,有他们帮忙,咱能少走十年弯路。”他赶紧在密报后加了一句:“若有延长油田技师可调,恳请总部优先派遣,所需物资我部全力保障。”
送信的是个叫小马的通信兵,常年往返于云蒙山和总部之间,最擅长在封锁线钻空子。李明远把密报缝在他的棉袄夹层里,又塞给他两块大洋:“路上小心,这信比咱的命还金贵,不到总部首长手里,绝不能拆。”
小马把棉袄往紧裹了裹,胸脯拍得咚咚响:“旅座放心!就是拼了这条命,我也把信送到!”
送走小马,李明远立刻给王鲁生发报:“务必拖住松井,总部已接报,或有支援将至。可联络当地老乡,在土岗子附近挖‘陷阱井’——表面看是普通水井,底下却用木板隔开,灌上泥浆,让鬼子钻探时以为是废井。”
鲁省东营的雪也化了,泥泞的土路上,松井的勘探队正拖着新设备往土岗子挪。这次他们带了更坚固的钻头,还有几个从满州调来的老钻工,一个个裹着羊皮袄,脸冻得像紫茄子。
“队长,前面就是陈家庄的老油坊,当地人说那附近有‘鬼火水’。”一个伪军指着远处的土岗子,哈巴狗似的点头哈腰。
松井推了推眼镜,镜片上沾着泥点:“加快速度!大本营来电,东南亚的油田被美军炸了不少,要是能在支那人的土地上打出油,帝国的战车就不用再看英美脸色!”
王鲁生蹲在油坊的房顶上,看着鬼子的队伍像蜗牛似的挪,心里急得冒火。保长刚才偷偷告诉他,松井给了他十块大洋,让他指认“有油味的地方”,那老油条正犹豫着要不要带路。
“不能等了。”王鲁生对身边的小李说,“去把咱藏的‘好东西’拿出来。”
小李跑回破屋,抱来几个陶罐,里面装着汤姆特意配的“臭弹”——用烂鱼、硫磺和煤焦油混的,开盖能熏晕一头牛。两人趁着风向,把陶罐埋在勘探队必经的路边,引线接在一根细麻绳上,绳子另一头绑在树上。
日头偏西时,松井的队伍果然走到了埋罐的地方。领头的伪军踩中了麻绳,“砰”的一声,陶罐炸开,恶臭瞬间弥漫开来。钻工们捂着鼻子直吐,连松井的眼镜都被熏得滑到鼻尖,队伍顿时乱成一锅粥。
“八嘎!”松井扯着嗓子骂,却不敢往前走半步——那臭味沾在衣服上,三天都散不去。
王鲁生在房顶上看得直乐,赶紧让人给保长送了块大洋:“告诉你那小鬼子,这地方邪性,钻油会招灾,让他们赶紧走!”
保长拿着大洋,果然跑去向松井“进言”,添油加醋说这地方早年淹死过采油工,怨气重,钻井准出事。松井本就被臭味熏得心烦,听了这话,居然真的下令扎营,暂时不往前走了。
“总算又拖了一天。”王鲁生瘫在房梁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默念着,“总部的支援啊,你们可得快点来!”
云蒙山这边,李明远正忙着给可能到来的石油技师腾地方。他让人把兵工厂旁边的两座空房收拾出来,糊了新窗户纸,还让林晓棠准备些防蚊虫的药膏——鲁省的春天蚊子多,怕老技师们不适应。
“旅座,您这也太周到了,连人家的铺盖都备上了?”赵大山看着新做的棉被,上面还绣着“平安”二字。
“这些老工人是宝贝。”李明远摸着棉被,“他们能在石头缝里钻出油来,比咱这些拿枪的金贵。将来开采油田,全得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