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3章 三三成制磨利刃,潜龙在渊待石油

第33章 三三成制磨利刃,潜龙在渊待石油(2 / 2)

转机出现在一个雪夜。他们在村西头的老油坊避雪,掌柜的是个瘸腿老汉,喝多了酒,拍着炕桌说:“早年这附近有口老井,打出的水黏糊糊的,点着了能烧,村里人叫它‘鬼火水’,后来嫌晦气,填了……”

王鲁生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给老汉倒酒:“掌柜的,那井在哪?俺们收棉花的,就爱听这些稀罕事。”

老汉指了指西北方向的盐碱地:“离这十里地,有个土岗子,井就在岗子底下。前几年日本人来探过,打了三丈深没见东西,骂骂咧咧地走了——那些蠢货,不知道那油藏在更深的地方!”

等老汉睡熟,王鲁生立刻带着队员往土岗子赶。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岗子时天已微亮。他们用带来的洛阳铲往下打,打到五米深时,铲头带上来的泥土果然带着股淡淡的油味。

“找到了!”小张激动得声音发颤,“旅座没说错,这底下真有油!”

王鲁生按住他的嘴,压低声音:“别嚷嚷!记好位置,画成图,咱得把这消息安全送回去。”

他们在土岗子周围埋了三根枯木桩做记号,又在附近村子买了张详细的乡土地图,把油井可能的范围标出来,藏在棉花籽里,让小张先回云蒙山报信。

小张带回的消息,让李明远彻夜难眠。他站在地图前,想象着鲁省地下那涌动的黑色宝藏——有了它,汤姆的炼油作坊能变成真正的石油厂,乔治的坦克能喝上纯净的柴油,将来造飞机也不用再看美国人的脸色。

“这油,得攥在咱自己手里。”他对干部们说,“日本人现在不知道,咱就永远让他们蒙在鼓里。等咱的部队再扩编十万,坦克连有五十辆‘云蒙二号’,56式步枪能武装三十个团,就悄悄派兵去鲁省,先把那片地圈起来,修炮楼,挖战壕,再慢慢勘探开采——到时候,小鬼子就算知道了,也抢不走了!”

为了这个目标,云蒙山的练兵场更热闹了。三三制战术练得炉火纯青,三个小组能在一分钟内完成接敌、冲锋、转移的全套动作;56式步枪的产量突破每月一万支,新组建的五个旅全换上了这“趁手家伙”;汉斯设计的轻型迫击炮量产了,三个战士就能扛着炮,配合三三制打巷战,简直是“碉堡克星”。

有次日军一个大队来“扫荡”,想试试根据地的斤两。结果刚进入云蒙山,就被游击队用三三制缠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三个小组轮流袭扰,把鬼子拖得疲惫不堪。等他们钻进预设的伏击圈,二十门迫击炮齐射,56式步枪的枪声像炒豆子,不到两个小时,大队就被打垮了,大队长带着残兵狼狈逃窜,连指挥刀都丢在了山沟里。

“这三三制,真能顶半边天!”陈二牛在总结会上拍着桌子,“以前咱一个连打不过鬼子一个排,现在咱一个排,能啃掉他们一个连——等去了鲁省,就用这战术,把油田周围的鬼子一点点磨掉!”

鲁省那边,王鲁生还在耐心潜伏。他借着收棉花的名义,把油井附近的村子摸了个遍,哪家有地窖,哪家的院墙能爬,甚至哪家的狗不咬人,都记在心里。他还跟陈家庄的保长搭上线——保长是个老油条,只要给点好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他们在附近“转悠”。

这天,王鲁生在油坊墙上看到张告示,是日军贴的,说要在鲁省“开展资源调查”,招募当地“识路者”。他心里一紧,赶紧把消息传回去:“鬼子可能要动鲁省的心思了,虽然未必是为了油,但得早做准备。”

李明远收到消息,立刻让兵工厂加快生产反坦克地雷和炸药包。“就算鬼子不是为了油,鲁省也是咱的,绝不能让他们在那站稳脚跟。”他对着地图,在鲁省边界画了道线,“让靠近鲁省的游击队多活动,炸铁路,扒铁轨,给鬼子添堵——越乱,越能掩护咱的正事。”

冬雪覆盖了云蒙山,练兵场的枪声却没停。战士们踩着积雪演练三三制,呵出的白气在阳光下散开,像一团团白雾。李明远站在坡上,看着这一切,又想起鲁省地下的“潜龙”。

他知道,这条龙还在沉睡,而他们正在磨亮唤醒它的利剑。三三制是刃,56式是锋,迫击炮是柄——等时机成熟,这柄剑就会刺入鲁省的大地,把那沉睡的宝藏唤醒,让它成为支撑中国工业的脊梁。

至于日本人?他们还在东南亚的丛林里为石油厮杀,永远不会想到,自己苦苦寻找的“黑色黄金”,就在他们眼皮底下的鲁省地下,等着被中国人亲手开采出来。而这一切的开端,就藏在云蒙山战士们的枪声里,藏在王鲁生画的那张简陋地图上,藏在李明远心中那幅未来的蓝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