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9章 坚壁铸盾谋工业,药香引援建根基

第29章 坚壁铸盾谋工业,药香引援建根基(1 / 2)

第二十九章:坚壁铸盾谋工业,药香引援建根基

云蒙山的晨雾裹着药香,从制药作坊的烟囱里钻出来,与兵工厂的煤烟缠在一起,在山谷里织成一张灰蒙蒙的网。林晓棠蹲在菌床前,小心翼翼地翻动着青霉素的培养基,白色的菌丝在阳光下泛着绒光,像撒了层细盐。

“张老汉,这锅烫伤膏熬得咋样了?”她直起身,拍了拍沾着木屑的围裙。作坊的大铁锅里,黑褐色的药膏正咕嘟冒泡,张老汉用长柄勺搅着,蒸汽把他的老花镜熏得发白。

“快了快了。”老汉舀起一勺药膏,在阳光下看了看,“你看这黏度,能挂住勺沿,保准抹在伤口上不流汤。”他突然压低声音,“昨天送药的美国兵说,他们在太平洋的弟兄,把这药膏当宝贝,一瓶能换两发炮弹呢。”

林晓棠心里一紧,往作坊外看了看——两个美军联络官正站在晒药架旁,举着望远镜四处打量,嘴里还嘀嘀咕咕地说着什么。“别让他们靠太近。”她对老汉说,“配方里的‘血余炭’(人发烧成的灰)是关键,还有麻油的熬制火候,半分都不能让他们看见。”

这正是李明远反复叮嘱的——盘尼西林(青霉素)和烫伤药膏是换取援助的筹码,但核心工艺必须攥在自己手里。美军几次想派“医药顾问”来“合作生产”,都被他用“设备简陋,怕污了贵国专家的眼”挡了回去。

“想拿配方?行啊,拿整套的制药设备来换。”李明远在指挥部里对孙茂才说,“要能产葡萄糖的结晶罐,要能消毒的高压蒸汽锅,还要能装西林瓶的自动封口机——少一样都免谈。”

孙茂才把这话传给约翰时,美国人差点跳起来:“李司令这是狮子大开口!一套自动封口机够装备一个师的医院了!”

“那你们太平洋一天消耗多少盘尼西林?”孙茂才慢悠悠地说,“我们的作坊一天能产二十瓶,你们要是能提供设备,我们能产两百瓶——到时候优先供应你们,账算得过来吧?”

约翰掰着手指算了半天,终于咬了牙:“我向总部申请!但你们也得答应,将来设备到了,要给我们的伤兵优先供药。”

这笔交易的背后,是李明远看得更远的账——药品能换设备,设备能建工厂,工厂能产更多物资,而物资,才是乱世里的硬通货。

“光靠药品换设备不够。”他在干部会上敲着桌子,“咱晋省有的是煤和铁,为什么不能自己造机器?为什么不能自己织布?打战争说到底是打经济,咱得让根据地像台机器一样转起来,缺了谁都能转!”

第一个动起来的是钢铁厂。汉斯带着工匠们在煤窑旁砌了座高炉,用本地的铁矿石和无烟煤试炼——第一次出的铁水全是渣滓,汉斯气得把铁勺都扔了;第二次往炉里加了石灰石脱硫,铁水终于泛出了亮银色,浇铸成的钢锭能敲出清脆的响声。

“能造铁轨了!”周先生抱着钢锭哭了——以前修枪得靠缴获的铁轨,现在终于能自己炼钢了。第一炉钢没做别的,全打成了步枪枪管,刻上“云蒙造”三个字,战士们摸着枪管,比娶媳妇还高兴。

水泥厂建在山脚下的石灰石矿旁。汤姆设计的简易窑炉,用煤渣当燃料,烧出来的水泥虽然凝结慢,但抹在炮楼的墙缝里,能扛住手榴弹的爆炸。工兵连用它修了条从兵工厂到煤窑的水泥路,马车跑在上面不颠,连拉煤的老乡都说:“这路比太原城的石板路还结实!”

发电厂是最让人兴奋的。乔治把缴获的日军发电机拆了,换上自己绕的线圈,再用煤窑的蒸汽驱动,居然发出了电。当戴维学堂的电灯第一次亮起时,孩子们围着灯泡转圈,手都不敢碰,生怕烫着——他们以前只见过油灯和火把。

有了电,纺织厂的效率提高了三倍。老乡们把家里的纺车捐出来,改成电动的,棉纱纺得又细又匀;染坊用汤姆提炼的煤焦油染料,染出的蓝布又鲜亮又耐洗,不仅够根据地用,还能通过秘密渠道卖到国统区,换回急需的硫磺和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