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3章 山坳蛰伏养精锐,静待东风破敌营

第23章 山坳蛰伏养精锐,静待东风破敌营(1 / 2)

第二十三章:山坳蛰伏养精锐,静待东风破敌营

中条山的硝烟还没散尽,云蒙山深处的练兵场已经响起了整齐的口号声。李明远站在土坡上,看着战士们在晨露中练习刺杀,枪尖的寒光在朝阳下连成一片。他腰间的皮带系得很紧,把缴获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压在军装里,枪身的凉意透过布料渗出来,像在提醒他——现在还不是松劲的时候。

“旅座,各小队的缴获清单汇总好了。”王铁柱抱着个厚厚的本子跑过来,裤腿上沾着草屑,“光步枪就捡了三千多支,还有十二挺重机枪、八门迫击炮,粮库里的大米够全军吃五个月,连日军的压缩饼干都攒了两大箱。”

李明远接过本子翻了两页,目光停在“罐头三百箱”那一行上,突然笑了:“把这些罐头分下去,每个班两箱,让弟兄们改善伙食。但有一条——空罐头盒别扔,让周先生的兵工厂熔了,能造二十箱手榴弹。”

王铁柱咧嘴笑:“早就安排了!周先生昨天还说,这些铁皮比铁轨钢软,做手榴弹壳正好,炸开来的碎片能飞十米远。”

他顿了顿,又凑近了些:“旅座,国军那边派来了联络官,说想跟咱‘借’点弹药。他们退到黄河以南,手里的枪快成烧火棍了,还说……还说愿意用银元换。”

李明远合上册子,指了指远处正在操练的新兵——那些都是中条山溃退下来的国军士兵,现在穿着八路军的灰军装,正跟着老兵练习瞄准。“告诉联络官,弹药可以给,但不用银元换。让他们派五十个老兵来,教咱的新兵用迫击炮——他们的炮手比咱的准头好,这买卖不亏。”

王铁柱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既送了人情,又学了本事。我这就去安排。”

等王铁柱走远,李明远转身往兵工厂走去。溶洞里的机器声震得岩壁嗡嗡响,周先生正蹲在熔炉旁,用长钳夹着块通红的钢坯,往冷水里淬,“滋啦”一声腾起白雾。旁边的工匠们忙得脚不沾地,有的在给步枪换枪管,有的在往手榴弹壳里填炸药,还有的在用缴获的日军电台零件,改装新的发报机。

“旅座来了!”周先生直起身,满手油污地搓了搓,“您看这枪管,用日军的炮管钢改的,能连打两百发不发烫,比咱以前造的强十倍!”

李明远拿起枪管掂了掂,分量沉得压手。“周先生,迫击炮的炮弹得抓紧造。咱现在有八门炮,炮弹却只有三十发,真打起来不够塞牙缝的。”

“放心!”周先生指着角落里的一堆铁疙瘩,“这些是从日军的航弹残骸里拆的炸药,威力比咱自己配的强三成。我让工匠们加班赶,月底前保证造出两百发,每发都带尾翼,准头差不了。”

溶洞深处传来叮当的锤声,那是铁匠们在锻打“扒轨器”。新造的扒轨器用铁轨钢锻成,钳口带着倒刺,能牢牢咬住铁轨的螺栓。李明远走过去,看着铁匠把烧红的铁钳放进冷水,突然想起什么:“让弟兄们多造些‘铁爪’炸药包,就是上次扒火车用的那种。日军吃了亏,肯定会给运输队加铁皮,这玩意儿能勾住铁皮炸,比普通炸药管用。”

从兵工厂出来,李明远往医疗队走去。林晓棠正带着护士们给伤员换药,竹床上躺着个缺了条腿的战士,是中条山撤退时救下来的国军士兵,此刻正咬着牙,额头上的汗珠子往下滚。

“恢复得不错。”李明远蹲下身,看着他腿上的绷带,“林医生说,再过半个月就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战士红了眼圈:“旅座,俺这条命是您给的。等俺好了,还想跟着部队,哪怕是给弟兄们端茶倒水也行啊。”

“不止端茶倒水。”李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刚办了个‘教导队’,专门教新兵认字、学战术。你读过书,正好去当教员,把国军那边的阵地战经验教给弟兄们——这比端枪冲锋更重要。”

战士猛地坐起来,忘了腿上的疼:“真的?俺……俺能行吗?”

“咋不行?”林晓棠端着药盘走过来,笑着说,“昨天你给伤员讲怎么躲炮弹,说得比老兵还清楚,这就是本事。”

教导队设在山坳里的破庙里,三十多个教员里,一半是八路军的老兵,一半是国军的溃兵。他们白天一起编教材,晚上围着篝火讨论战术——八路军的教员讲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国军的教员讲阵地战的“三段式射击”,谁也不藏私,连庙里的和尚都说:“以前听人说你们是对头,现在看,倒像是亲兄弟。”

这天傍晚,李明远正在教导队听课时,通信兵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举着张电报:“旅座!总部来电,说……说欧洲那边打起来了!德国军队打到莫斯科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