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8章 星罗棋布,兵撒云蒙

第8章 星罗棋布,兵撒云蒙(1 / 2)

第8章:星罗棋布,兵撒云蒙

黑风口据点的硝烟彻底散尽时,云蒙山的晨雾正像纱幔般褪去。王铁柱站在炮楼顶端,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手里捏着张刚画好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日军小型据点,像散落的棋子,分布在根据地外围。

“通知各营,”他转身对通信兵说,“一营留一个连守黑风口,其余部队往东南方向推进,目标王家峪、石桥镇;二营主力向西北运动,拿下卧牛坡、鹰嘴崖;三营分成五个小队,穿插到各据点之间,扰得鬼子不得安宁。”

通信兵刚要走,他又补充道:“告诉各营指挥员,咱的新家伙——半自动步枪、火箭筒、还有那几门小迫击炮,都给他们配齐。但记住一条:不碰县城,不跟日军大队硬碰,专找三十人以下的小据点、巡逻队下手。”

这是王铁柱和干部们连夜定下的策略:趁黑风口大胜的势头,把部队撒出去历练,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云蒙山周边扎下根。一来能扩大根据地范围,把影响力推出去;二来能招收新兵、缴获物资,解决根据地“家底薄”的难题;最重要的是,让战士们在实战中熟悉新装备,练出真本事。

三天后,各部队陆续出发。一营营长陈二牛带着两个连,扛着两门迫击炮、五具火箭筒,往东南方向开拔。队伍里,刚配发半自动步枪的战士们正互相比划着枪机,火箭筒手李铁蛋则宝贝似的抱着他的“老伙计”,筒身上还缠着新换的防滑布。

“都精神点!”陈二牛在队伍前喊话,“咱这次出去,不光要打仗,还得给老百姓露一手。看到有鬼子欺负人,就管;看到有难处的乡亲,就帮。记住了,咱是人民的队伍,不是光会打枪的愣头青!”

他们的第一站是王家峪。这地方驻着一个日军小队,二十来号人,还有三十多个伪军,据点是座改建的土地庙,院墙不高,只有一个机枪巢。陈二牛没让迫击炮出手,只派李铁蛋带两个火箭筒手摸到据点后墙,“轰”的一声炸开个豁口,战士们端着半自动步枪冲进去,不到十分钟就解决了战斗。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从伪军家里搜出了不少粮食和布料——都是他们从乡亲们那儿抢来的。陈二牛让人把东西挨家挨户送回去,还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开了个会,讲八路军的规矩,说以后谁再敢欺负百姓,就别怪枪子儿不长眼。

村里的年轻人听了热血沸腾,当场就有五个小伙子要参军。陈二牛笑着给他们登记,发了枪,让老兵带着他们先练瞄准。

西北方向的二营也打得顺风顺水。营长赵大山是个老猎手,熟悉山路,专挑日军巡逻队下手。他们带着新造的手榴弹,躲在山坳里,等日军走进埋伏圈,就扔出一串“铁疙瘩”,炸得鬼子晕头转向,然后用半自动步枪点名,往往十分钟就能解决战斗。

一次在鹰嘴崖,他们遇上日军运输队,押着五辆马车的粮食和弹药。赵大山让人绕到车队后面,用火箭筒打坏最后一辆马车,堵住退路,再从两侧山坡往下扔手榴弹,日军慌了神,没打多久就投降了。这一战,他们缴获了三马车粮食、两箱子弹,还有十几匹战马——这下根据地的骑兵小队终于有马了。

赵大山没把战马全带回根据地,而是挑了两匹送给村里的猎户,说:“以后发现鬼子动静,就骑这马给我们报信,亏待不了你们。”猎户们感激得不行,后来真成了二营的“千里眼”“顺风耳”。

最活跃的要数三营的小队。五个小队像五条泥鳅,在日军据点之间钻来钻去:今天摸了张庄据点的岗哨,缴获了两箱罐头;明天在鬼子的必经之路上埋地雷,炸翻了他们的补给车;后天又帮着被鬼子抢了粮食的村子,把粮食夺了回来。

三营五队队长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叫小石头,以前是个货郎,熟悉周边的村子。他带的小队不光打仗,还爱跟百姓聊天,谁家有困难就记下来,回根据地后告诉后勤队。时间一长,周边的村子都知道,有支穿灰布军装的队伍,不光打鬼子,还帮老百姓挑水、修房子,比亲人还亲。

有个叫河西村的地方,被鬼子征了粮食,村民们饿得直哭。小石头知道后,带着小队夜袭了日军的粮库,扛回二十多袋小米,分发给村民。村里的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你们真是活菩萨啊!”那天,河西村一下子就有十几个年轻人报名参军,连村里的铁匠都带着工具来投奔,说要给部队修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