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巴清传奇:丹砂与权谋 > 第135章 【长生迷局篇】鼎噬龙气

第135章 【长生迷局篇】鼎噬龙气(2 / 2)

午后的鼎殿弥漫着刺鼻的金属腥味。李斯命人将受伤的医工抬出去,自己则盯着雍州鼎上那片沾血的鳞纹。他发现鳞片的颜色正在从青黑向赤红转变,纹路间渗出的不再是银色汞珠,而是暗红色的黏液,这些黏液顺着鼎身流下,在地面汇聚成小小的血池,池中倒映出的却不是人的影子,而是盘旋的蛟龙。当他将一块青铜碎片扔进血池,碎片竟像活物般被吞噬,水面随即浮现出 \"秦\" 字的古篆。

蒙毅在检查豫州鼎时,发现鼎耳内侧刻着细小的铭文。这些铭文并非秦篆,而是更古老的蝌蚪文,经过太史令辨认,内容令人毛骨悚然:\"以九州为牢,以汞为链,以龙为食,鼎成则秦兴,鼎裂则秦亡。\" 铭文周围的鳞纹格外密集,形成类似牢笼的图案,其中一些鳞片上还残留着抓挠的痕迹,仿佛有生物曾试图从内部逃脱。他用布擦拭铭文,竟擦出新鲜的铜屑,仿佛这些文字是刚刚刻上去的。

突然,殿外传来滔天巨浪般的声响。众人冲到门口,看到咸阳城外的渭水正在暴涨,河水变得浑浊赤红,水面上漂浮着无数银色的鳞片,每个鳞片都在阳光下闪烁着诡异的光芒。河中央形成巨大的漩涡,旋涡中心不断喷出赤色雾气,雾气升空后化作蛟龙形状,朝着鼎殿的方向飞来,如同归巢的候鸟。这些蛟龙虚影飞过之处,屋顶的瓦片纷纷碎裂,露出底下的木梁,而木梁的纹理竟也变成了鳞片状。

\"它们在进入九鼎!\" 蒙毅指着空中的雾气蛟龙。那些雾气组成的蛟龙飞到鼎殿上空,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纷纷从殿顶的藻井钻入,每当一条蛟龙进入殿内,对应的青铜鼎就会剧烈震动,鼎身的鳞纹也随之亮起。雍州鼎吸收的蛟龙最多,它的体积竟在缓慢增大,鼎足深深陷入地面,夯土中渗出更多的银色液珠。司马迁计数发现,飞入雍州鼎的蛟龙正好是九条,与九州之数相合,这让他想起《河图》\"黄龙五彩,负图出\" 的记载。

李斯注意到一个可怕的细节:随着蛟龙精魄的注入,九鼎的纹饰变得越来越像活物的皮肤。原本平整的青铜表面浮现出细小的血管状纹路,这些纹路中流淌着赤色液体,与银白色的汞珠在鳞纹间交替流动,形成诡异的红蓝交织。当两种液体交汇时,会发出滋滋的声响,冒出刺鼻的白烟,而接触白烟的空气则会扭曲变形,仿佛空间被灼烧。他命人用玉圭收集白烟,发现玉圭表面竟凝结出微型的山川图案,与秦国的疆域图惊人相似。

太医令淳于意带来了实验室的发现。他们将从卫兵体内取出的银色细丝放在青铜鼎旁,细丝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如同受到召唤的虫豸,朝着鼎身蠕动。当细丝接触到鼎身的鳞纹时,竟被直接吸收,而对应的鳞片则亮起红光,表面浮现出与细丝相同的脉络结构。\"这是共生!\" 淳于意脸色煞白,\"九鼎在通过汞脉吸收蛟龙精魄,同时也在改造接触到的生物!\" 他展示了一块从卫兵体内取出的肌肉组织,在青铜鼎的影响下,肌肉纤维已经变成了类似青铜的金属纤维。

傍晚时分,九鼎的吞噬达到顶峰。殿内的空气变得粘稠如胶,充满了血与金属混合的怪异气味。所有青铜鼎的表面都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活态鳞甲,这些鳞甲会随着外界声音的变化而开合,当殿外传来惊雷时,鳞甲会全部竖起,露出底下鲜红的肉质层;当雷声平息,鳞甲又会缓缓闭合,恢复青铜鼎的原貌。蒙毅试着用弓箭射击鳞甲,箭矢击中的地方竟泛起涟漪,如同射入水中,而箭矢抽出时,箭杆上已布满了银色的鳞片。

蒙毅在巡视时发现,雍州鼎的底部出现了裂缝。裂缝中渗出的不再是液体,而是红色的雾气,雾气中夹杂着细小的鳞片,落在地上会继续蠕动生长。他用剑挑起一片脱落的鳞甲,发现这片青铜鳞甲的背面竟有类似皮肤的纹理,边缘还残留着血丝,用手触摸能感到微弱的脉动,如同心脏在跳动。更诡异的是,鳞甲内侧刻着细密的星图,与当晚的星空完全一致,只是北斗七星的位置被一条龙形图案取代。

【四:鼎裂龙现?秦祚悬丝】

夜幕降临时,鼎殿的异变进入最恐怖的阶段。整座宫殿开始剧烈摇晃,夯土高台的裂缝中渗出赤色的液体,如同整座建筑在流血。九鼎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音不再是青铜撞击,而是真正的龙吟,声波震碎了殿内所有的灯火,只留下鳞甲自身发出的青红色光芒。殿外的咸阳城传来此起彼伏的哭喊声,太史令登高远眺,发现全城的水井都在喷涌银色的水柱,形成无数道连接天地的银线。

\"鼎在变大!\" 李斯惊呼着后退。九尊青铜鼎的体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雍州鼎的鼎口已经触及殿顶的横梁,青铜表面的鳞甲层层外翻,如同巨兽的皮肤正在剥落。每片脱落的鳞甲落地后都会化作银色的小蛇,这些小蛇相互吞噬,最终变成数丈长的银蛟,在殿内四处游走,撞击着墙壁和梁柱。被银蛟撞碎的木梁中渗出赤色的汁液,落地后化作细小的蛟龙,继续吞噬周围的一切。

蒙毅率领亲兵组成人墙,试图阻挡银蛟的破坏。但这些由鳞甲化成的怪物异常坚硬,刀剑砍在身上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而被它们撞击到的士兵则会瞬间僵化,身体变成青灰色的青铜色,皮肤上浮现出与鼎纹相同的鳞纹。一名亲兵被银蛟尾部扫中,半边身体立刻石化,他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手臂变成青铜,皮肤上的鳞纹还在不断开合,口中吐出的不再是气息而是银色的雾气。蒙毅挥剑斩断他的手臂,断口处竟喷出赤色的汞珠,在空中凝结成小龙。

太史令司马迁在混乱中找到了关键线索。他在周鼎的底部发现一个暗格,里面藏着一卷玉册,玉册上用朱砂写着:\"周德衰,秦兴,铸九鼎镇潜蛟;秦德衰,蛟兴,破九鼎还天下。\" 玉册的最后画着一幅预言图:九条蛟龙从破裂的九鼎中飞出,天空降下血雨,大地裂开缝隙,而咸阳城的位置标着一个巨大的 \"鼎\" 字,字的中心是个 \"亡\" 字。玉册的材质非玉非石,用刀刮擦会流出赤色的汁液,与鼎身渗出的黏液完全相同。

突然,最中央的雍州鼎发出一声巨响,鼎身从中间裂开巨大的缝隙。裂缝中射出耀眼的青光,一只覆盖着青色鳞片的巨爪从裂缝中伸出,爪尖锋利如刀,轻松就将坚硬的青铜撕裂得更大。紧接着是蛟龙的头颅,它有着老虎般的面孔,眼睛是燃烧的火球,口中喷出赤色的雾气,所过之处青铜融化成银色的液体。这与《楚辞》王逸注 \"小曰蛟,大曰龙\" 的记载完全吻合,只是眼前的蛟龙体型已远超 \"小蛟\" 的规模。

\"它要出来了!\" 蒙毅大喊着下令放箭。亲兵们射出的火箭刚靠近蛟龙就被高温点燃,化作灰烬飘落。蛟龙的身躯不断从鼎中钻出,每钻出一段,九鼎的体积就缩小一分,仿佛整座鼎都在被它吞噬。它的鳞片呈现出青黑相间的颜色,每片鳞片上都有秦篆书写的 \"秦\" 字,但这些字正在被鳞片下渗出的血液覆盖。当它的尾巴从鼎中抽出时,众人发现尾尖有坚硬的肉刺,正与《墨客挥犀》描述的 \"尾尖有坚硬肉刺\" 特征完全一致。

当蛟龙的大半个身躯钻出鼎外时,殿外突然传来天地变色的巨响。李斯冲到门口,看到咸阳城的天空已经完全变成血色,骊山上空出现巨大的蛟龙虚影,与鼎殿中的实体遥相呼应。地面开始剧烈震动,从骊山到咸阳的地面裂开巨大的缝隙,无数银色的汞脉从地下涌出,如同大地的血管被切断。渭水的河水逆流而上,在空中形成巨大的水龙,与鼎殿中的蛟龙交相辉映,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

更可怕的景象出现在九鼎本身。随着蛟龙的钻出,剩下的八尊鼎开始同时破裂,每尊鼎中都飞出一条颜色不同的蛟龙,它们盘旋着汇聚到雍州鼎的蛟龙周围,组成庞大的龙群。而原本覆盖在鼎身的鳞甲此刻全部脱落,露出底下暗红色的金属,这些金属如同活物的肌肉般蠕动,最终化作红色的雾气融入龙群。司马迁认出其中一条赤龙有着翅膀,正是《广雅》记载的 \"有翼曰应龙\",这让他想起 \"应龙杀蚩尤\" 的上古传说。

蒙毅在龙群起飞前的瞬间,看到了最令人绝望的景象:每条蛟龙的腹部都覆盖着青铜色的鳞甲,这些鳞甲上清晰可见秦代的铭文,正是当年铸造九鼎时工匠留下的标记。太史令瘫坐在地,喃喃自语:\"九鼎噬龙气,龙气蚀九鼎,原来如此...... 秦用蛟龙精魄铸就霸业,如今也将被蛟龙反噬......\" 他手中的玉册突然自燃,火焰中浮现出 \"楚\" 字的古篆,与鳞片背面隐约可见的楚文相互呼应。

龙群冲天而起的那一刻,整个咸阳城陷入黑暗。九鼎彻底崩裂,化作漫天的青铜碎片,碎片在空中凝结成巨大的 \"秦\" 字,随后被龙群吞噬。蒙毅和李斯在鼎殿的废墟中相互搀扶,看着龙群朝着骊山飞去,它们的鳞片在夜空中闪烁,如同移动的星辰。在龙群消失的方向,骊山主峰正在崩塌,露出底下发光的汞海,海面上漂浮着无数青铜碎片,正在重组为新的形状。

残垣断壁间,一片脱落的活态鳞甲在李斯脚边蠕动,鳞片上的秦篆正在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古老的楚文。蒙毅捡起这片鳞甲,感到它仍在微微搏动,如同还在跳动的心脏。远处传来咸阳城百姓的哭喊和青铜器碎裂的脆响,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未知恐怖的开始。太史令望着天空中逐渐散去的血色,想起《周易》\"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的爻辞,知道属于秦的天命,已随着九鼎的崩裂而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