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巴清传奇:丹砂与权谋 > 第131章 【长生迷局篇】始皇裂冠

第131章 【长生迷局篇】始皇裂冠(2 / 2)

\"章邯在哪?\" 嬴政把玩着断裂的玉簪,簪首的龙纹正好断在龙眼处,像是被生生挖去了眼睛。这对玉簪本是楚地贡品,当年华阳太后亲自为他簪上,说 \"楚玉镇邪,保我儿平安\",如今想来字字皆是讽刺。殿外传来甲胄碰撞声,将作少府丞章邯被两名武士押着进来,这位曾监造皇陵的能工巧匠此刻面如死灰,铠甲上还沾着工坊的木屑,显然是从工地上直接押来的。

\"陛下饶命!\" 章邯刚跪下就膝行几步,膝盖在青砖上划出刺耳的声响,\"臣当年造冕冠时确有夹层,但按规制存放的是阴阳家邹衍亲书的镇煞符,用朱砂混合雄鸡血绘制,绝无什么族谱!这、这定是有人后来调换的啊!\" 他指向竹简边缘的磨损痕迹,\"这些磨损绝非三年之久,应是近月才被放入的!夹层内侧应有符纸残留的朱砂印记,陛下可验看!\"

李斯上前仔细检查,果然发现夹层内侧的木痕很新,鲛绡边缘也有新鲜的折痕。\"陛下请看,\" 他指着一处细微的墨迹,\"这处 ' 芈' 字有重描的痕迹,墨色明显较新,显是有人模仿旧迹补写的。而且这鲛绡虽为楚物,但边缘的缝合线用的是三股麻线,乃是秦地工匠的习惯,楚国多用两股丝线缝合。\" 他早年曾掌管典籍,对这类细节极为敏感。

嬴政冷笑一声,将断簪掷在章邯面前:\"那这玉簪断裂又是怎么回事?梓木夹层为何偏偏在鼎鸣时裂开?你当朕是三岁孩童吗?\" 玉簪在青砖上弹跳,发出清脆的响声,与殿外巡逻士兵的甲叶声奇妙地重合,形成令人心悸的节奏。\"蜀地梓木坚韧异常,寻常刀剑难入,为何会在鼎鸣时恰好断裂?\"

就在此时,赵高捧着一份密报匆匆而入,脸色比章邯还要难看:\"陛下,刚从郢地传来急报...... 昌平君旧部在淮南聚集,打出 ' 复楚 ' 旗号,为首者自称是昌平君之子熊华!他们还、还说要为楚王负刍报仇......\" 他声音发颤,\"更奇怪的是,他们军中流传着童谣,说 ' 秦冠裂,楚旗接;九鼎鸣,天下惊 '......\"

这句话像惊雷般炸响在殿内。嬴政猛地站起,案上的青铜灯盏被带倒,灯油泼在竹简上,朱砂字遇油后竟晕染成一只只血色的飞鸟 —— 那是楚国国徽 \"玄鸟\" 的形状。章邯吓得面无人色,瘫坐在地连连磕头:\"陛下!臣有一事隐瞒...... 当年造冠冕的木料,是、是阳泉君举荐的楚地工匠送来的!他们说这是蜀山梓木,臣、臣未曾细查......\"

阳泉君是华阳太后的弟弟,楚系势力的核心人物。这个名字让嬴政眼中的杀意更浓,他想起少年时华阳太后总爱用楚语哼唱童谣,想起昌平君在平定嫪毐之乱时异常勇猛的表现,想起母亲赵姬与楚国外戚的频繁往来。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此刻都串联成巨大的疑团,如同殿外逐渐聚集的乌云。

李斯突然注意到族谱上的一个细节。在楚考烈王的名字旁,用极小的字标注着 \"秦昭襄王三十年入秦为质\",而嬴政的祖父秦孝文王正是在这一年被立为太子。更令人心惊的是,竹简背面用朱砂画着一个简略的谱系图,将秦昭襄王与楚顷襄王用红线连接,红线末端竟指向一个模糊的婴儿画像。他心中闪过一个可怕的猜测,却不敢说出口 —— 如果秦楚王室早有隐秘联姻,那嬴政身上是否也流着楚人的血?

殿外突然刮起狂风,将窗棂吹得哐当作响。宫灯摇曳中,嬴政仿佛看见无数人影在晃动:华阳太后捧着楚服微笑,昌平君在战场上挥剑反戈,楚怀王被囚禁时绝望的眼神,还有那些死于秦楚战争的亡魂正向他扑来。断裂的冕冠残骸在阴影中投射出扭曲的形状,像一只张开翅膀的玄鸟,正欲吞噬整个宫殿。

\"把所有与楚系有关的人都给朕抓起来!\" 嬴政的怒吼声震得房梁落灰,\"查!从阳泉君旧部查起,挖地三尺也要找出是谁在冕冠里动手脚!\" 他抓起案上的半截冕板狠狠砸向墙壁,木板碎裂处露出更多暗黄色的丝绦,像无数条毒蛇从里面钻出来。这些丝绦连接着藏在冕板深处的细小铜铃,想必是有人刻意设计,让冕冠断裂时铜铃落地发声,确保这桩隐秘能在大典上曝光。

李斯退到殿角,看着内侍们小心翼翼地收集冕冠碎片,突然注意到木板内侧刻着细小的纹路,拼凑起来竟是楚国的巫蛊符咒。他心中一寒,这已不是简单的政治阴谋,而是掺杂着楚地巫蛊之术的诅咒。殿外传来士兵的喝问声和哭喊声,清洗行动已经开始,但他知道,这仅仅是风暴的开端,真正的危机还在地宫深处的九鼎之中。

【四:龙颜震怒?杀机暗藏】

夜幕降临时,咸阳宫的灯火比往日稠密三倍,却照不亮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惧。禁军封锁了所有城门,带着楚系籍贯的官员府邸外都围满了士兵,甲胄摩擦声和呵斥声打破了都城的宁静。嬴政坐在太庙的偏殿,面前摆着三样东西:断裂的冕冠残骸被盛放在青铜盘里,那卷楚国王族谱系用重物压着边角,还有刚从阳泉君旧宅搜出的一箱楚式礼器,其中鸮尊的眼睛正幽幽地盯着他。

\"陛下,阳泉君十年前就病死了,他的子孙都已改姓秦氏。\" 李斯呈上卷宗,上面详细记录着楚系官员的任免轨迹,\"但我们在他书房暗格里发现了这个。\" 他递上一枚玉印,印文是 \"楚虽三户\" 四个鸟虫篆,与族谱上的笔迹如出一辙。这枚玉印用楚国特有的绿松石雕刻,边缘已有磕碰的痕迹,显然被主人经常摩挲。

嬴政拿起玉印,冰冷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全身。他想起灭楚时项燕那句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誓言,此刻这枚玉印仿佛在嘲笑他的天真。太庙深处传来编钟的悲鸣,那是守庙官在演奏安魂曲,却听起来像送葬的哀乐。殿外传来阵阵犬吠,那是专门训练的猎犬在搜查可疑人员,偶尔夹杂着妇人的哭泣声。

赵高匆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瑟瑟发抖的老工匠:\"陛下,这是当年给冕冠做最后修饰的匠人,他招认了!\" 老工匠跪趴在地上,声音抖得不成调:\"是、是已故的夏太后宫里的人...... 在半年前找过老臣,说要给冕冠换符咒祈福,还、还带来了新的鲛绡锦囊...... 老臣一时贪财就、就答应了......\"

夏太后是嬴政的亲祖母,一直与华阳太后的楚系势力不和,怎么会插手这种事?李斯刚想发问,就见嬴政突然笑了起来,笑声在空旷的太庙中回荡,显得格外诡异。\"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嬴政把玩着玉印,\"楚系想借冕冠裂顶动摇朕的根基,赵系就顺水推舟把族谱放进去,好让朕铲除所有楚臣,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他突然将玉印狠狠砸在地上。

印玺崩裂的瞬间,太庙外突然传来震天的鼎鸣,这次不再是来自骊山,而是咸阳宫自己的镇殿鼎在共鸣。守庙官惊慌来报,说九鼎虚影正笼罩在咸阳上空,其中雍州鼎的位置正好对着太庙,鼎身铭文隐约可见,闪烁着红光。嬴政走到窗前,果然看见夜空中悬浮着巨大的鼎影,八只鼎环绕着一只最大的鼎,正是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之象。

嬴政走到窗前,看着夜空中诡异的天象。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南方楚地,而象征帝王的紫微星旁出现了一颗客星,光芒黯淡却异常顽固。他突然明白巴清失明前说的话 —— 九鼎不仅是镇国重器,更是收纳天下怨气的容器,当怨气积累到极致,就连天命象征的冕冠都会崩塌。泗水捞鼎的传说涌上心头,当年周鼎沉没泗水,或许正是因为失了天命。

\"传朕旨意。\" 嬴政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彻骨的寒意,\"焚烧所有楚国王族谱牒,凡楚系官员一律贬为庶人,迁徙关中者不得携带任何楚地器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断裂的冕冠,\"另外,命章邯重新打造冕冠,用料必须亲自监守,夹层里只许放大秦的律法条文,用李斯的笔迹誊抄。\"

李斯领命退下时,看见嬴政正用断簪在竹简上刻画。那些芈姓先祖的名字被一个个划掉,朱砂痕迹在烛火下像流淌的鲜血。太庙的梁柱在鼎鸣声中微微颤动,仿佛整个咸阳城都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清洗而不安。他路过侧殿时,看见禁军正押解着一群楚籍官员,其中有几位是当年助他推行变法的得力助手,此刻却面如死灰。

三更时分,清洗开始了。禁军士兵挨家挨户地搜查,楚式的漆器、竹简、服饰被堆在街头焚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被牵连的官员哀嚎着被押赴刑场,他们的惨叫声与远处的鼎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令人毛骨悚然的乐章。城南的楚商聚居区火光最盛,那些象征楚地富庶的漆器在火焰中扭曲变形,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嬴政站在咸阳宫最高的观星台上,新制的通天冠在夜风中微微晃动。他没有戴那顶修补好的冕冠,而是将断裂的玉簪系在腰间,作为警示。远处的火光中,他仿佛看见楚人的亡魂在跳舞,看见昌平君在战场上最后的笑容,看见华阳太后临终前意味深长的眼神。观星台的铜鹤突然发出悲鸣,声音凄厉如同哀鸣。

嬴政抬头望去,只见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拖着长长的尾焰,正好落在骊山方向。他知道,裂冠只是开始,当九鼎的怨气彻底爆发时,不仅是他的冕冠,整个大秦的江山都将面临崩塌的危机。夜风带来焚烧竹简的焦糊味,混杂着淡淡的楚地兰草香,像一个来自过去的诅咒,缠绕在咸阳城的上空,久久不散。

在地宫深处,巴清仿佛听见了嬴政的怒吼。她失明的双眼 \"看见\" 九鼎中的亡灵变得躁动不安,那些楚人的魂魄正顺着地脉向咸阳宫聚集,与夜空中的鼎影遥相呼应。赤霄剑发出清越的龙吟,与太庙的编钟、镇殿鼎的轰鸣形成共鸣,在这寂静的秋夜,奏响了王朝覆灭的序曲。她伸出手触摸冰冷的鼎身,上面的铭文正在发烫,仿佛要将两千多年的恩怨情仇都刻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