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有节奏地撞击着铁轨,像一颗不知疲倦的心脏,将黑暗切割成一节节单调的韵律。
张野的倒影在车窗上时隐时现,与隧道壁上飞速掠过的电缆光影交织在一起,模糊了现实与记忆的边界。
耳机里,那段陈旧的录音已经循环了不知多少遍,劣质电流的嘶嘶声仿佛就是那个夏末夜晚的燥热空气。
“咱们这四年,就是个笑话。”赵子轩的声音带着廉价啤酒催化出的醉意,却又透着一股少年人特有的,不加掩饰的清醒。
张野记得自己当时笑了,一口喝干了易拉罐里最后一点泡沫,回道:“可笑的人,才活得最真。”
录音戛然而退,只剩下无尽的循环。
他摘下耳机,整个世界瞬间被列车行驶的轰鸣填满,那喧嚣反而衬得内心更加寂静。
他望向窗外,那是一片纯粹的、深不见底的黑,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条隧道吞噬。
指尖的触感有些粗糙,是他从火堆里抢出的那半张工作笔记。
火焰贪婪地舔舐过纸张,却唯独留下了那行字迹,像一道顽固的烙印——“知识不是恩赐”。
与此同时,几百公里外的青州大学,404寝室的灯光依旧亮着。
林枫的手机屏幕上,一张实时监控截图清晰地显示着边境检查站的场景。
一辆不起眼的快递货车正缓缓驶离城市,车厢侧面贴着一张崭新的“教育公益物资”标签,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陈默的消息紧随其后,言简意赅:“箱号吻合。”
那是一串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编号,张野在离开前,以个人名义捐赠的最后一批“书籍”。
林枫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调取着那辆车的物流信息。
每一个数据点都在屏幕上跳跃,最终汇成一条清晰的路线,指向西南边陲一个地图上都需放大多倍才能找到的县镇。
“目的地,清源县启明盲童学校。”林枫的声音低沉而冷静。
一直沉默地盯着地图的赵子轩,此刻却像是被点醒了什么,他用手指在那偏远的位置上轻轻画了一个圈,喃喃自语:“他不是在逃,他是在播种。”
林枫没有回应,他切换了屏幕,打开一个内部加密的程序——“回声地图”。
深色的中国版图上,一个个微小的红点正在无声地闪烁。
就在刚才,地图的西北角又亮起了一个新的光点,至此,全国范围内新增的红点已达到十三个。
其中最远的一个,正孤独而坚定地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闪烁,像一颗坠落凡尘的星。
青州大学的后山,陈默收起了设备。
就在几分钟前,他完成了最后一次投影。
这一次,图书馆斑驳的墙壁上没有再出现任何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无声的动画。
四本厚重的书被一只无形的手缓缓剖开,无数的书页从中挣脱,化作一只只白色的纸鸟,扑扇着翅膀飞出画面。
它们穿过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越过喧嚣的车流,精准地落在不同人的手中。
动画的镜头跟随着纸鸟,给出了特写:在医院的病床上,坐在轮椅上的小雨轻轻展开一张纸页,上面是复杂的电路图;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失明的大刘用粗糙的指尖在纸页上凸起的盲文点上缓慢移动,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在简陋的画室里,阿健将收到的图案小心翼翼地拓印下来,一笔一画,构成了一幅新画的草稿。
投影的最后一幕,画面定格在列车即将驶入的那个黑暗隧道口,一只领头的纸鸟没有丝毫犹豫,振翅飞入了那片深邃的黑暗之中。
陈默的任务完成了。
他删除了所有操作记录,像一个幽灵般消失在夜色里。
第二天清晨,一个早起的考研学生无意中拍下了图书馆墙壁上残留的淡淡光影,他惊奇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昨夜图书馆墙上的鸟,好像会动。”
阿健的新画很快就完成了。
他把它贴在了社区的公共展览角,没有署名,只在下方写了标题——《穿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