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幽幽的光亮,映出林枫紧绷的下颌线。
那行没有署名的文字像一根无形的探针,精准地刺入他尘封多年的记忆深处。
“我在旧书里找到了你们的声音。”紧随其后的是一张刻意拍得模糊不清的照片,却足以让他心脏骤停。
那是一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高中语文拓展读本》,书页夹层里,隐约露出一张打印纸的一角,标题的几个字虽然失焦,但林枫凭着刻入骨髓的熟悉感,瞬间辨认出来——《无声之声实录》。
他将图片放大,像素块模糊了细节,但他仿佛能穿透屏幕,触摸到那张纸。
他死死盯着纸张的纹理和墨迹的深浅,那不是他当年亲手刻录、打印、分发的第一批原件。
这是二次复印的产物,墨色更浅,边缘也因反复复印而显得有些许扭曲。
有人在复制,在传播,用一种他无法控制的方式。
这感觉,比彻底的沉寂更让他不安。沉寂是休眠,而这,是变异。
他必须去。
照片的背景是一排老旧的木质书架,以及一扇独特的拱形窗户,窗外是灰败的墙体。
林枫花了不到半小时,就通过网络地图和街景比对,锁定了目标——老城区那所几乎被遗忘的汇文职业高级中学。
一个周密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伪装成市教育研究院的实习生,申请参与一个听起来冠冕堂皇却无人问津的“青少年阅读习惯调研”项目,是进入那座图书馆最安全、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
一周后,林枫胸前挂着实习生证件,手拿调研问卷,走进了汇文职高那座散发着霉味和旧纸味道的图书馆。
他没有急于寻找那本《拓展读本》,而是像一个真正的调研员,在馆内踱步,观察。
他的目光很快锁定在角落里一个身影上。
老周,图书管理员。
厚重的黑框眼镜,洗得发白的蓝布工作服,袖口已经磨出了细密的毛边。
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借阅台后,像一尊沉默的雕像。
但林枫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天下午闭馆前的最后十五分钟,老周会独自走向图书馆最深处那排蒙着厚厚灰尘的旧书架,用一块湿布,极其缓慢而虔诚地擦拭着每一本书的书脊。
那正是照片背景里的书架。
林枫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不动声色地从另一排书架上抽出一本《社会学入门》,翻到中间,用一张调研项目的问题卡片夹了进去。
卡片上,他用左手写下了一行字,以掩盖笔迹:“如果书会说话,它最想撕掉哪一页?”
第二天,他回到图书馆,径直走向那本《社会学入门》。
书已经被放回原位,像是从未被人动过。
他抽出卡片,翻到背面,心脏猛地一缩。
一行极轻、极淡的铅笔字迹,几乎要陷进纸张的纤维里:“第217页,关于‘稳定’的定义。”
林枫的指尖掠过那行字,感受着书写者刻意压抑的力道。
他找到了第一个节点。
但他没有立刻去接触老周。
深夜,他利用早就准备好的技术手段,远程侵入了图书馆那套老旧的监控系统。
快进回放了近一周的录像后,他终于在周三晚上的监控画面里找到了线索。
闭馆后,老周独自来到那排旧书架前,从一本厚重的《世界通史》下册的书脊与封皮夹层中,取出一个扁平的铁盒。
他打开铁盒,小心翼翼地取出几张纸,走向角落的复印机,复印了几份,然后将这些复印件分别塞进了不同的旧书里。
整个过程,他像一个在黑夜中播撒种子的农夫,沉默而坚定。
林枫没有选择追踪那些被塞入复印件的书籍。
那太被动,也太容易暴露。
他决定换一种方式,从“播种者”的身边,去呼唤那些等待种子的“土壤”。
接下来的三天,每天下午,林枫都会坐在阅览室最不起眼的角落,捧着一本《少年中国说》的选段集。
他用一种不大,却足够清晰的声音,缓缓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