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七天,成了所有关注此事的人最漫长的等待。
林枫团队没有离开,而是在行政大厅外的广场上,用几根钢管和一块防水布,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帐篷。
帐篷上挂着一条横幅:“404项目备案公开课——免费教你如何让审批员看懂你的申请。”
这个看似荒诞的行为,却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无数前来办事却屡屡碰壁的人。
张野彻底放飞自我,用他那套江湖黑话跟来咨询的大爷大妈们解释复杂的审批逻辑:“你们把这审批当成啥?闯关打boss!你材料写得天花乱坠,人家系统不认,等于你拿着新手木剑去砍满级神龙,能打过吗?不是你菜,是它装备碾压你!咱这模板,就是给你打造一把破甲的屠龙刀!”
陈默则不声不响地熬了两个通宵,开发出一个“备案材料预检小程序”。
任何人只要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拍照上传,小程序就能通过关键词匹配和逻辑分析,预判出可能被驳回的风险点,并给出修改建议。
一时间,帐篷前排起了长龙。
上百人围在这里,有为了给孩子申请残疾补贴的母亲,有想为村里修条路却被报告打了十几次回票的村长,有为小微企业申请扶持基金的创业者。
一个中年男人一边用手机扫码体验那个小程序,一边用手背抹着眼泪,声音哽咽:“我跑了八趟了……我以为是我笨,是我不会办……原来,是从来没人教过我该怎么办。”
这顶小小的帐篷,成了这座城市一个冰冷、高效的行政中心旁,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孤岛。
第八天清晨,天刚蒙蒙亮。
林枫的手机突然响起,是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
电话那头,是那个窗口工作人员有些疲惫但明显客气了许多的声音:“喂,是林先生吗?你们为‘暖阳’项目提交的续期申请,已经通过初审,今天开始进入公示阶段。”
没有红头文件特批,没有领导的特别批示,纯粹是因为那份材料本身——“材料翔实、数据可信、公众支持度高”,这是初审意见栏里给出的理由。
周医生握着林枫递过来的回执单照片,眼泪再也忍不住,大颗大颗地砸在手机屏幕上。
“二十年了……”她泣不成声,“我跟这些文件打了二十年交道,这是第一次,第一次只靠事实本身就过了关。”
林枫没有笑,他只是默默地转身,重新打开了赵子轩的直播镜头,对着屏幕里千万双关注的眼睛,平静地说:“看,这条路,能走通。”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炸弹,激起千层巨浪。
当天晚上,404信号站的后台,一条新的消息自动弹了出来。
来自贵州毕节的一个山区项目,一个为留守儿童创办的诗社,他们提交了项目备案申请。
申请材料的附件名赫然写着——“‘大山的回响’诗社备案申请(参照404自建模板V3.0)”。
附件里,是两百个孩子站在梯田上,用稚嫩的声音朗诵自己写的诗的视频。
三小时后,系统后台再次弹出提示:“贵方提交的‘大山的回响’项目申请已进入审批流程,预计将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给予反馈。”
林枫默默地关掉屏幕,办公室里一片安静。
他站起身,对身边的张野、陈默和赵子轩说:“我们该走了。”
“去哪?”张野下意识地问。
林枫的手指,落在了墙上那张巨大的地图上,轻轻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色图钉。
“去下一个地方。”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沉的疲惫,和一种更加深沉的火焰,“以前,我们是考生,求着他们批卷。从现在开始,轮到他们当考官了。”
大厅外的帐篷仍未拆除,但门口的牌子已经悄然更换。
上面的字从“404项目备案申请点”变成了“404项目备案教学站”。
镜头最后定格在帐篷门口的留言板上,一张被露水微微打湿的纸条上,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稚嫩的字:“叔叔,我也想当验收官。”
夜色渐深,团队成员们带着胜利的激动和对未来的憧憬各自散去休息。
白日的喧嚣与光荣缓缓沉寂,唯有林枫一人,重新回到了空无一人的信号站后台。
他没有开灯,任由黑暗将自己包裹,只有电脑屏幕的光,在他脸上投下一片明明灭灭的影子。
他知道,真正的战争,在看不见的地方,才刚刚打响。